唐·張祜
畫鼓拖環錦臂攘, 小娥雙換舞衣裳。
金絲蹙霧紅衫薄, 銀曼垂花紫帶長。
鸞影乍回頭并舉, 風聲初歇翅齊張。
一時欻腕招殘拍, 斜歛輕身拜玉郎。
柘枝舞據傳來自西域,出自坦羅斯,在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坦羅斯漢時又名郅支,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賦》中說:“古也郅支之使,今也柘枝之名。”說明了柘枝舞名的由來。
自柘枝舞傳入后,在唐時盛極一時,曾引起無數詩人為之詠嘆,白居易、劉禹錫、章孝標、張祜、盧肇等都寫過不少柘枝舞詩。
該舞表演者是女童,多雙人舞。張祜的這首詩先寫舞者身穿金絲紅色薄霧般的衣衫,紫色垂花長帶上滿綴銀鈿花曼,皓腕纖腰,舞時伴以擊鼓,和現在的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的舞蹈很相似。而柘枝舞的舞姿優美,“鸞影乍回頭并舉,風聲初歇翅齊張”。開場時,應鼓而舞,演員雙雙齊頭并進,柔和的動作,如風聲平息后鸞鳥展翅飛翔,那若翱若翔,若驚若怯,應節俯仰的美麗的舞姿,以及結束時向觀眾斜斂輕身作禮拜時的動作,又如此輕盈優美。該舞以多變的節奏,繽紛的腳步,纖柔的動作,博得了人們的喜愛。而柘枝舞的美不僅在于服飾、動作上,而且表情豐富,所以劉禹錫《柘枝舞》詩中“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章孝標則說:“亞身(轉身)踏節鸞形轉,背面羞人鳳影嬌”。眼波傳神,而且連背影也表現出羞怯之態,給人難以忘懷的印象。寫舞姿以形傳神,寫出了舞者由步態動作、眼神表情所表現出的神態和內在的精神活動。而且動中有靜,卻似“秋藥被風”,芍藥花在秋風中顫動那樣,頗見神韻,給人以強烈的律動感,并使人受到美的熏陶。
上一篇:《聽穎師彈琴·唐·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其一、三、四、五)·宋·陳與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