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五言絕句,用的是樂府舊題。絕句來源于樂府民歌;在曲子詞還沒有興盛以前,絕句也就是唐代的樂府。從人們所熟知的旗亭畫壁的故事,便可知道當時伶工歌女唱的多是絕句詩。正因為絕句來源于樂府民歌,是流傳在口頭上的歌唱文學,所以在體制上和其他詩體有所不同。司空圖在 《與李生論詩書》 中有這樣幾句話:“蓋絕句之作,本于詣極,此外千變萬狀,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意思是說,寫絕句詩,要有極高的藝術造詣,能夠把“千變萬狀” 的豐富詩意,提煉壓縮在極短的篇幅之中,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又要極其自然,使不得一點氣力,逞不得一點才學,見不出一點針線的痕跡。這才是本色當行。
在繁星燦爛的盛唐詩壇上,絕句詩作者眾多,名家輩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李白和王昌齡,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王世懋則認為: “ (絕句) 盛唐惟青蓮、龍標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 《靜夜思》 就是個榜樣。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了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差不多盡人皆知,連五六歲的孩子們也都能上口成誦。它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微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肖綱《玄圃納涼》 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 《春江花月夜》 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 “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乃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幻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下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 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秋月色令人凄惻”,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光,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 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的示意圖。
這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簡直是一首白話詩。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不假雕琢,渾然無跡的。從這,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胡應麟又說:“古詩、樂府后,惟太白諸絕近之。”沿流溯源,從藝術風格上指出它的傳統繼承關系,這話是確有所見的。為了說明問題,不妨讀一讀 《古詩十九首》 里的一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和《靜夜思》一樣,也是寫月夜思鄉的情景,也是從床前月光寫起;但它通過“攬衣徘徊”、“出戶彷徨”、“引領入房” 一系列的行動描繪,千回百折地抒寫了無可告語的愁思,兩詩的具體內容及其表現手法,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從詩的意境來說,則深婉自然,波瀾莫二。王士禎說 《古詩十九首》 “如天衣無縫”。從這首 《靜夜思》,又可看出李白詩和 《古詩十九首》一脈相承之處,李白是怎樣把《古詩十九首》 的藝術特色運用到篇幅短小的絕句之中。
上一篇:李白《雪讒詩贈友人》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鞠歌行》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