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小札·怎樣寫七言古詩(上)
七言古詩雖說是古體詩的一種,情況卻比五言古詩復雜得多。這要先從七言古詩的源頭談起。
舊時一般說法,都認為漢代的《柏梁臺聯句》詩是最早的七言古詩(注)。其特點是每句七字,句句押韻?!拔逅摹币院?,講中國文學史的專家們大都疑此詩為偽作,甚至不承認它是漢代作品。但在《漢書》中,《溝洫志》載漢武帝《瓠子歌》二首,《蘇武傳》載李陵歌一首,《西域傳》載烏孫公主歌一首,雖未脫《楚辭》遺響(詩里用“兮”字嵌于句中),但基本上都屬七言。特別是成書于東漢時代、由趙曄纂著的《吳越春秋》,共收入了《窮劫曲》、《采葛婦歌》、《河梁歌》等三首歌曲,都是很完整的七言詩,也是每句七字,句句押韻。此三詩雖托名為春秋時代的作品,但其成詩時間之下限必在東漢無疑。由此可知,七言古詩雖比形成于西漢的五言古詩成熟略遲,但至晚在東漢時已出現了。為了使讀者了解得更具體些,我們舉建安時代曹丕的一首《燕歌行》為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瑟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平聲),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每句七字,句句押韻,是漢代“柏梁體”七言古詩的繼續,可以說這是比較整齊的七言古詩的形式之一。如果我們學寫這種形式的七言古詩,不妨以曹丕的《燕歌行》為范本;只要每句七字,句句押韻,起碼從形式上說是應該算作七言古詩的。
然而上述的“柏梁體”只是七古中的一種,雖比較整齊,卻并非最原始的形式。在漢代樂府中,還有不少是雜言體的。這遠在西漢時代就已出現了。今舉《鐃歌十八曲》中《戰城南》為例: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 愿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從這首樂府詩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每句詩的字數很不整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都有。二、全詩不止用一個韻腳,即一首詩內可以換幾次韻。三、凡成為對稱式的上下句,上句可以不押韻;如“戰城南,死郭北”、“朝行出攻,暮不夜歸”都是相對稱的上下句,“南”字和“攻”字就可以不押韻。這同每句限定七字、而且句句都須押韻的形式出入很大,照理講這并不是標準七言詩。然而這種比較自由的形式到了唐代卻更為流行,如李白的名篇《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名篇《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屬于這一類。由于其中有七個字一句的詩句,盡管是雜言體,卻也被劃歸七言古詩的范圍之內。甚至清朝人孫洙(蘅塘退士)選《唐詩三百首》,把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歸入了七言古詩類: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前二句為五言,后二句為六言,并沒有一句是七言的;但由于它屬于雜言體,押的又是仄聲韻,便把它也算成七言古詩了。
這種句法參差、允許換韻的古體詩,也是七言古詩的一種,它的形式看似很自由,實際卻非常難作。從我個人的經驗看,要想寫好這種形式比較自由的七言古詩,不但要熟讀名家名篇,而且最好得會作文言文才行。因為句法越自由,它的散文化的程度也越大。不掌握古代散文的寫作特點,是無法駕馭文字,使之成為詩的。
上述兩種形式的七言古詩,是在近體詩、主要是七言律詩出現以前形成的,它們同七言律詩的區別是很清楚的。而在唐代,在七言近體詩產生以后,七言古詩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這將留到下文再談。
(注) 《柏梁臺聯句》見于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卷五十六,據云出自《東方朔別傳》。詩前有這樣一段記載:“孝武元封三年,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其下引原詩云云。按,《東方朔別傳》,是一部小說性質的作品。據前人考證,班固撰《漢書》,其中《東方朔傳》一篇即本于《別傳》。今《別傳》雖佚,卻未必即為偽書,故《柏梁臺聯臺》詩即使不是漢武帝等人的作品,共時間最遲亦當在班固之前。證以《吳越春秋》所載三詩,可以斷言,每句七字,句句押韻的七言古詩肯定在東漢時代即已形成了。
上一篇:詞典札記·一聲村落雞
下一篇:學詩小札·律詩和絕句的基本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