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xué)飛術(shù)。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
蹇余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李白在他的長詩中曾經(jīng)說過:“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可見,李白在滯留江夏 (今湖北武昌)期間曾多次登過黃鶴樓,對黃鶴山和黃鶴樓懷有很深的情感。這首詩就是他在眺望黃鶴山時即景生情而寫下的抒情篇章。詩中以夸張的手法描寫黃鶴山奇?zhèn)ス妍惖木吧枥L仙人飛逝以后的荒涼景象,詩人聯(lián)系自己一生的遭遇,決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給黃鶴山,以結(jié)束客居他鄉(xiāng)的流浪生活。
黃鶴山即今武漢市的蛇山。這座山并不很高大。李白一生曾漫游過無數(shù)名山大川,許多山都勝過黃鶴山。但是,在李白的心目中,黃鶴山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詩人在詩的第一段(從開篇至 “峰嶂亦冥密”)里,就以夸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薄靶坌邸倍郑瑯O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边h(yuǎn)看去,朵朵白云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偎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峰,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這一段共六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cè)望、環(huán)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詩人之所以要把黃鶴山寫得如此氣象非凡,原因就在于傳說這座山曾有仙人居住過:“頗聞列仙人,于此學(xué)飛術(shù)?!闭?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uy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劉禹錫在 《陋室銘》 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黃鶴山之所以使詩人心向往之,原因也正在這里。在這里煉丹的人,一朝得道,便能飛升仙去:“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dāng)年煉丹的石室了?!敖鹪钌鸁煱#裉睹厍逯k”,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暗毓胚z草木,庭寒老芝術(shù)”,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 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里,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jīng)蒼老枯萎。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shù)” 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guān)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后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 字入筆,但卻已經(jīng)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余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zhèn)ズ陀嘘P(guān)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向往之情?!板坑嗔w攀躋,因欲保閑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已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愿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感情,原因在于“保閑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過著閑逸的生活?!坝^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yīng),說明盡管詩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經(jīng)過實(shí)際的比較,詩人終于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已感情寄托之所在,從此永遠(yuǎn)結(jié)束作客他鄉(xiāng),寄人籬下的生活:“結(jié)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這里的“青松” 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征著詩人堅(jiān)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覺悟,醒悟?!翱颓椤?,指客居他鄉(xiāng)的思想情感,這里面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表面看,這是一首把隱逸和游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詩篇,詩的格調(diào)消沉,似乎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積極意義。其實(shí),這是一種誤解。在現(xiàn)存李白詩中,屬于隱逸游仙的詩歌為數(shù)不少。詩人的一生也始終沒有同隱逸游仙絕緣。不過,這種思想時隱時顯,時起時伏,在矛盾之中表現(xiàn)出一種反復(fù)無常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對李白隱逸游仙的詩歌必須具體分析。
這首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滯留江夏時所寫。此時,他已是年屆花甲的老人了。因?yàn)樗冀K懷有積極從政的思想,痛恨安史之亂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危害,所以,當(dāng)永王李璘軍次潯陽,“辟書三至”之時,便投身永王水軍,以為從此可以實(shí)現(xiàn)“濟(jì)蒼生,安黎元”的宏愿。他萬萬沒有料到,由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斗爭竟使他成為犧牲品。維護(h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行動竟然獲罪,并以入獄、流放而告終。對李白來說,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嚴(yán)重的打擊。詩人流放遇赦歸來之后,仍然過著客居他鄉(xiāng),四處流浪的生活,政治上再也不會有何進(jìn)展,他的心情是十分苦悶的。因此,當(dāng)他面對黃鶴山,想起關(guān)于仙人在此憩息的傳說,原來那潛伏在心底的隱逸和游仙思想便油然而生。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詩人“閑逸”思想的消極面,同時也要看到這種“閑逸”思想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看到當(dāng)時昏暗政治在詩人心靈上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詩人的 “閑逸”思想,是次要的,暫時的,貫穿李白晚年的主導(dǎo)思想始終是積極進(jìn)取的。所以,當(dāng)詩人六十一歲 (臨終的前一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軍出鎮(zhèn)臨淮(即泗州),追剿史朝義時,他便積極準(zhǔn)備從軍,只是因病半途折回,愿望未得實(shí)現(xiàn)。
上一篇:李白《望鸚鵡洲懷禰衡》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來日大難》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