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武漢臣·生金閣(第四折)
家住蒲州河中府的青年秀才郭成,為到京城應(yīng)舉以求取功名,又為聽信賣卦人析其惡夢“有一百日血光之災(zāi)”要遠遠避難,遂帶妻子李幼奴,辭別父母而長行,臨行時其父給他一個“祖?zhèn)魅吜粝碌摹薄吧痖w”寶物,用以博換個一官半職。在風(fēng)雪交加苦寒艱辛的旅途中,他夫婦于酒店內(nèi)遇到了花花太歲龐衙內(nèi)。郭成因見龐率領(lǐng)仆從氣勢豪華,誤以為是可以投托的“大人”物,為求得官做,遂向他獻出生金閣。龐衙內(nèi)要了生金閣后,虛詞慨允哄得郭成信任,郭就喚妻子當面向龐拜謝。龐衙內(nèi)見郭妻十分標致,就騙其夫婦到他私宅里,假意張筵管待,趁機勒逼,欲奪郭妻。郭成不從,就令人拿大鐵鎖將其鎖在馬房里,郭妻“百般的不肯”,就令老仆婦嬤嬤去勸誘。嬤嬤聽郭妻哭訴了真情,又見她自撾面皮以毀容自保,也氣憤地痛罵著龐衙內(nèi); 龐惱羞成怒,命人將嬤嬤捆了丟在井中壓石淹死,又命人將郭成當著妻子之面用銅鍘切了頭。元宵節(jié),郭成之魂提頭追打觀賞花燈的龐衙內(nèi)。包拯亦見馬頭前陰風(fēng)中鬼影閃踅,就立即夜審郭成之魂。翌日,郭妻李幼奴帶領(lǐng)嬤嬤的孩兒福童一齊前來告狀,包拯獲知冤案情由后,隨即著人請來龐衙內(nèi),公判以極刑; 眾冤者亦經(jīng)包公裁處,一一得以安撫。
(正末領(lǐng)祗候張千排衙上) (張千幺喝科,云) 左右,伺候大人坐堂,要問事哩。(正末云) 今夜燈燭熒煌,如同白日,正好問這樁公事也呵! (唱)
【雙調(diào)新水令】 透襟懷一陣冷風(fēng)吹,則他這閉長空暮云都退,顯出那碧澄澄天氣爽,明皎皎月光輝,廝和著燈焰相窺,照耀的似白日。
(云) 婁青好不干事,可怎生這早晚不見來也? (婁青上,云)來到衙門首了,不知他有也是無,待我叫他一聲: 沒頭鬼。(魂子隨上做應(yīng)科,云) 哎! (婁青云) 你則在這里,我報復(fù)去。(魂子云) 我知道。(婁青見正末做跪科,云) 孩兒每婁青來了也。
(正末云) 婁青,曾見什么人來? (婁青云) 沒,我則見鬼來。(正末云) 你勾的鬼如何? (婁青云) 有有有,被我劈頭毛采將來了。(正末云) 與我拿將過來。(婁青云) 理會的。我出的這門來,我喚他一聲: 沒頭鬼。(魂子云) 哎! (婁青云) 大人喚你哩。你過去,有什么冤枉事,你自說波。(婁青見正末科,云) 當面。(正末云) 婁青,你著他說那詞因。(婁青云) 大人分付,著你說那詞因。(婁青做聽,扯祗候科,云) 你聽見么?(祗候云) 我不聽見。(婁青云) 我也不聽見。(正末云) 可怎生他不言語? 將婁青搶出去。(張千做叉婁青科,云) 出去。(婁青做跌出門科,云) 晦氣,這沒頭鬼在門外叫聲應(yīng)聲,怎么緊要去處,倒不做聲? 莫不是他去了么? 待我再叫他一聲: 沒頭鬼!(魂子應(yīng)科,云) 哎! (婁青云) 你從哪里來? (魂子云) 我害饑也,買個蒸餅吃哩。(婁青云) 這廝還要打渾! 你要去吃蒸餅,兀的你手里現(xiàn)拿著饅頭哩。你快過去。(做見正末科,云) 沒頭鬼,你說。(正末云) 他怎生又不言語? 搶出去。(張千做叉出門科,婁青云) 原來他不曾過去,待我再叫他一聲: 沒頭鬼!(魂子應(yīng)云) 哎! (婁青云) 你怎么又不過去? (魂子云) 我過去不得。(婁青云) 你為什么過去不得? (魂子云) 被那門神戶尉當住,我因此上過不去,(婁青云) 你何不早說? (婁青見正末科,云) 大人可憐見,這個沒頭鬼被門神戶尉當住,因此上不敢過來。(正末云) 是呵,大家小家,各有個門神戶尉。(詩云)老夫心下自裁劃,你將銀錢金紙快安排; 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屈死冤魂放入來。(唱)
【沉醉東風(fēng)】 則我那開封府門神戶尉,你與我快傳示莫得延遲,你教他放過那屈死的魂,銜冤的鬼,只當住邪魔惡祟。(婁青云) 燒了這紙錢,你看,好冷風(fēng)也! (正末唱) 我則見黯黯的愁云慘霧迷。嗨!可早變的來天昏也那地黑。
(魂子見正末跪科) (正末云) 別人不見,老夫便見,燈燭直下,跪著一個鬼魂,好是可憐人也! (唱)
【慶東原】 紙錢向身邊掛,人頭向手內(nèi)提,向前來緊靠著燈前跪。我這里叮嚀的問你: 你家住在哪里? (魂子云) 孩兒每河中府人氏。(正末唱) 姓甚名誰? (魂子云) 姓郭名成。(正末唱) 你可也做財主,做經(jīng)商,為黎庶,為官吏?
(魂子云) 孩兒是個秀才。(正末云) 兀那鬼魂,你將那屈死的詞因,備細訴來,老夫與你做主。(魂子云) 孩兒每姓郭名成,本貫河中府人氏。嫡親的四口兒家屬,有一雙父母年高,渾家李氏。我因做了一個惡夢,去市上算卜,道我有一百日血光之災(zāi),千里之外,可以躲避。小生來到家中,辭別了父母,一來躲避災(zāi)難,二來進取功名。行至中途,時遇冬天,風(fēng)又大,雪又緊,在一個小酒務(wù)兒里飲酒。正撞著權(quán)豪勢要的龐衙內(nèi),強奪了我生金閣兒,又要我渾家為妻。見小生不從,將我銅鍘下一命身亡。我一靈兒真性不散,投至的見爺爺呵,可憐我這等冤枉,天來高,地來厚,海來深,道來長。(詞云) 因此一點冤魂終不散,日夜飄飖枉死城; 只等報得冤來消得恨,才好脫離陰司再托生。即今上元節(jié)令初更候,正遇龐姓無徒出看燈; 被我繞著街頭追索命,吵的游人大小盡擔(dān)驚。也是千難萬難得見南衙包待制,你本上天一座殺人星; 除了日間剖斷陽間事,到得晚間還要斷陰靈。只愿老爺懷中高揣軒轅鏡,照察我這悲悲痛痛、酸酸楚楚、說無休、訴不盡的含冤負屈情。(正末云) 兀那鬼魂,到明日我與你做主,你且退者。(魂子云) 婁青哥哥,你還送我一送兒去,我有些怕鬼。(婁青云)唗 ! (魂子下) (正末云) 天已明了也。張千,抬出放告牌去。(張千云) 理會的。(旦兒領(lǐng)俫兒上,云) 冤枉也! (正末云) 張千,是什么人聲冤? 著他過來。(張千云)兀那婦人,你過去當面。(旦兒同俫兒見正末跪科) (末云) 兀那婦人,你為何聲冤? 說你那詞因來。(旦兒云) 小婦人是河中人,喚做李幼奴。大人可憐見,我告著龐衙內(nèi),強要了我生金閣兒,又逼我為妻,將俺男兒郭成殺壞了。這個是嬤嬤的孩兒福童,將他母親推在八角琉璃井里死了。望青天老爺,與小婦人做主咱。(正末唱)
【雁兒落】昨宵個牒城隍?qū)⒃构硖幔浇袢辗拍涎霉性┰~遞。原來是龐衙內(nèi)使盡他狼虎威,生拆散你這鴛鴦對。
【得勝令】呀! 他敢將蕭何律做成衣,將罪犯滿身披。誰許他謀了財、又要謀人命? 誰許他奪人妻逼做妻?直恁的無知! 那嬤嬤擔(dān)何罪? 死的個堪悲。我與你勾他來問到底。
(云) 兀那婦人,你兩個且在司房里住者。(旦兒同俫兒下) (正末云) 婁青你與我買羊去。(婁青云) 理會的。買了羊也。(正末云) 婁青,你與我掛畫者。(婁青云) 畫也掛好了。(正末云) 與我請人去。(婁青做應(yīng)、便走科) (正末云) 婁青,你轉(zhuǎn)來。你請誰去? (婁青云) 知他請誰去? (正末云) 與我請將龐衙內(nèi)來。(婁青云) 老子也,怎么要請他? 他是個不好惹的。官差吏差,來人不差。大著膽請他去。此間是龐府門首。(做咳嗽科) (龐衙內(nèi)上,云) 是什么人在門首? (婁青做見、跪科,云) 孩兒每是衙門中的婁青。有包待制差我來請大人哩。(衙內(nèi)云) 包待制他請我怎的? 他意思則是怕我。你說去,道我便來也。(婁青云) 理會的。(見正末科,云) 爺小人請的衙內(nèi)來了。(正末云) 道有請。(婁青云) 有請。(衙內(nèi)做見科,云) 老宰輔,量小官有何德能,敢勞置酒相請? (正末云) 老夫西延邊賞軍才回,專意請衙內(nèi)飲一杯。衙內(nèi)請坐,老夫年紀高大,多有不是處,衙內(nèi)寬恕咱,從今以后,咱和衙內(nèi)則一家一計。(衙內(nèi)云) 老宰輔說的是,和咱做一家一計。(正末云) 衙內(nèi),老夫西延邊賞軍回來,得了一件稀奇的寶物,著衙內(nèi)看咱。(衙內(nèi)云)是何物? (正末云) 是一個生金塔兒。塔兒不稀罕,放在那桌兒上,有那虔心的人,拜三五拜,塔尖上有五色毫光真佛出現(xiàn)。(衙內(nèi)云) 這個不打緊。我有個生金閣兒,放在有風(fēng)處,仙音嘹亮; 無風(fēng)處,用扇子搧著,也一般的響動。(正末云) 老夫不信。(衙內(nèi)云) 小的每,快去家中取來。(小廝云) 生金閣兒取來了也。(衙內(nèi)云) 放在桌兒上,著扇子搧動咱。(婁青做搧、細樂響科) (正末云) 是一好東西,真是無價之寶。(婁青云) 那里是生金閣響? 死了我丈人回靈哩。(正末云) 衙內(nèi),老夫難的見此寶物,怎生借與我老妻一看,可不好那? (衙內(nèi)云) 老宰輔將的看去,咱則是一家一計。(正末唱)
【沽美酒】略使些小見識,智賺出殺人賊。這場事天教還報你,我可便有言語敢題,并不要你還席。
(衙內(nèi)云) 老宰輔不要我還席,好快活也。咱則一家一計,吃個盡興方歸。(正末唱)
【太平令】 拚了個醄醄沉醉, 直吃的盡興方歸。 (衙內(nèi)云) 從今后一家一計。(正末唱) 龐衙內(nèi)有權(quán)有勢,更和俺包龍圖一家一計。你若是這里等的,也不消半刻,我可便剮的你身軀粉碎。
(云)筵前無樂,不成歡樂。婁青,與我喚將個歌者來。(旦兒領(lǐng)俫兒上,跪科,云) 冤屈也! (正末云) 兀那婦人,你告誰?(旦兒云) 我告龐衙內(nèi)。(正末云) 衙內(nèi),他告你哩。(衙內(nèi)云)咱則一家一計。(正末云) 衙內(nèi),那婦人說你強要了他生金閣兒,是也不是? (衙內(nèi)云) 恰才那個閣兒便是。(正末云) 說你強要他為妻,又將他男兒郭成殺壞了,是也不是? (衙內(nèi)云) 是我斗他耍來。(正末云) 又將嬤嬤推在井中身死,是也不是?(衙內(nèi)云) 也是,也是。(正末云) 婁青,將紙墨筆硯來,著衙內(nèi)畫個字者。(婁青云) 理會的。爺依著畫個字,左右一家一計。(衙內(nèi)云) 是我來,是我來,我左右和老包是一家一計。(正末做努嘴科,云) 婁青,與我拿下去。(婁青做拿科,云)爺請出席來,左右一家一計。(衙內(nèi)云) 老兒,你敢怎么? (正末云) 婁青,將枷來,將龐衙內(nèi)下在死囚牢里去。(婁青做拿枷套衙內(nèi)科,云) 衙內(nèi),請上枷。(衙內(nèi)云) 老兒,這個須不是一家一計。(正末云) 一行人聽我下斷: 龐衙內(nèi)倚勢挾權(quán),混賴生金閣兒,強逼良人婦李氏為妻,擅殺秀才郭成,又推嬤嬤井中身死,有傷風(fēng)化,押赴市曹斬首示眾。嬤嬤孩兒福童,年雖幼小,能為母親報仇,到大量才擢用。將龐衙內(nèi)家私量給福童一分,為養(yǎng)贍之貲。郭成妻身遭凌辱,不改貞心,可稱節(jié)婦,封為賢德夫人,仍給龐衙內(nèi)家私一分,護送還鄉(xiāng),侍奉公婆。郭成特賜進士出身,亦被榮名,使光幽壤。(旦兒、俫兒同拜謝科) (正末詞云) 則為這龐衙內(nèi)倚勢多狂狡,擾良民全不依公道; 窮秀才獻寶到京師,遇賊徒見利心生惡; 反將他一命喪黃泉,恣奸淫強把佳人要;老嬤嬤生推落井中,比虎狼更覺還兇暴; 論王法斬首不為辜,將家緣分給諸原告; 李幼奴賢德可褒稱,那福童待長加官爵。若不是包待能將智量施,是誰人賺得出這生金閣?
題目 李幼奴撾傷似玉顏
正名 包待制智賺生金閣
門神戶尉: 迷信習(xí)俗,在門上貼著或畫著用以擋斥鬼怪的將領(lǐng),左邊是“門丞”,右邊是“戶尉”,通常畫的是秦瓊和尉遲恭的像。投至: 等到。裁劃: 謀劃、判斷。軒轅鏡: 即明鏡。相傳黃帝會西王母,鑄大鏡十二,此為造鏡之始。黃帝名軒轅。后世以“明鏡高懸”喻指執(zhí)法公正。蕭何律: 蕭何,漢初功臣,漢代法律由他擬制。后以蕭何律泛指法律。宰輔: 即宰相。此為龐衙內(nèi)對包公夸張性的敬稱。醄(tao) 醄: 同酕 (mao) 醄: 大醉的樣子。
《生金閣》第四折一開場,通過人物的表演活動,尤其是對白和曲文等的交代,著意濃化了莊重、嚴肅、正義而堂皇的舞臺氣氛,如排衙坐堂的莊嚴吆喝,“燈燭熒煌”的堂上布置,皎月輝耀的夜空氛圍等等,既映襯烘托出本折主角包拯端莊、威嚴的凜然正氣,從而使這幕社會悲劇的思想內(nèi)蘊得以鋪展和升華,又使隨即而上的郭成之鬼魂也因籠罩于堂皇嚴正的總氣氳之中而增添了正面力量,使舞臺上雖有“鬼”形而不顯其丑,雖有陰氣而不使人悚懼。這跟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開場不久老國王鬼魂呼冤的景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起戲劇舞臺之“鬼”,過去有人簡單地以“迷信”、“糟粕”歸咎之。其實應(yīng)當針對具體情況作科學(xué)評析。就本折而言,郭成鬼魂形象的出現(xiàn),既是戲曲關(guān)目的合理推衍,也是雜劇作家精巧鋪排的傳神之筆。早在第一折戲龐衙內(nèi)初出場時的自白中,已經(jīng)交代:“我……若打死一個人,如同捏殺個蒼蠅相似”而“不償命”; 同時,“再見不得這窮秀才”,倘若遇之就要“一頓打死了!”可見窮秀才郭成撞上了龐衙內(nèi)這個喪門星,必然冤苦難避,遇害成鬼。但是,作為人民心聲代言人的戲劇家,絕不甘心這種兇殘現(xiàn)實的安然存在,勢必運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形象思維,以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的形態(tài)去折射時代的斗爭光芒。于是,讓屈死的郭成之魂提頭追打兇手,提頭伸冤告狀,正展示了人民憤激的反抗精神,顯示了正面人物的堅強性格,濃郁了舞臺的悲劇氣氛,且又不帶什么宿命論的荒謬說教,不含什么宗教的神秘色彩。何況,在第四折郭成剛露面時還讓他搬演了一場“害饑 (荒)”而買“蒸餅吃”的小鬧劇,這小小的插科打諢,雖很短暫卻很風(fēng)趣地緩解了觀眾心理上的悲抑感,輕松了戲場的肅穆情調(diào),并且生動活潑地增強了角色的人情味——也就有機地減少了他的“鬼”氣息。緊接著是其妻聲冤訴苦的情節(jié),形成意象聯(lián)接的內(nèi)在脈絡(luò)。
戲劇情節(jié)的鋪排推進,最需緊湊集中,最忌拖沓松散。武漢臣在郭成退場后緊接著安排他妻子李幼奴出場。正是戲壇藝匠的成功之筆。這里,乍看似乎有點突兀,細細體味實在有著豐厚的生活基礎(chǔ)并符合事物的發(fā)展邏輯: 早在第一折,風(fēng)雪凄苦途中,丈夫為艱苦旅程而哀嘆“可著我半路里學(xué)那步”時,李幼奴就頗有見識、頗有氣度地鼓勵過他:“秀才, 你掙揣 (以掙扎而求進取) 些著!”在第二折當嬤嬤說起龐衙內(nèi)的淫威猶如“天羅地網(wǎng)”令人可怖時,她更曾勇敢地立即宣布道:“我待要尋一個大大的衙門告他 (龐衙內(nèi)) 去哩!”因而這里她拉著小福童直沖包公府來高喊“冤枉”,不僅與上面郭成告狀之戲形成前后呼應(yīng),陰陽映襯,兩峰對峙,雙流激蕩的意境,而且為下面包公施智審案,以智斷案的新關(guān)目奠定了客觀基礎(chǔ)。可見這里正是戲劇藝術(shù)細針密線、妙合無痕的模范之作。
這折戲美感魅力的最大奧秘在于一個“智”。當包公命李幼奴“且在司房里住者”,而使旦角等下場后,劇作家出人意外地筆鋒陡然一轉(zhuǎn),寫包公平白無故地令人又是“買羊”,又是“掛畫”,似乎忘了剛才百姓那潑天價血海冤仇,令觀眾頓生疑竇,不由得在心底問一聲: 這個包老兒葫蘆里賣什么藥呀?使人們觀戲之懸念、解惑之急情都猛然加劇。再往下觀賞,包公竟一反往常那氣勢威嚴地捉拿兇犯的咄咄聲口,卻心平氣和乃至歡欣喜悅地要婁青“與我請人去”! 請誰呢?又不逕直言明,卻在戲中加上婁青匆忙中一個逗笑的噱頭,然后才觸及正題: 請龐衙內(nèi)。然而,這“正題”且又背面敷粉——對罪犯不言抓捕卻說恭請,這又是為何呢?這看似尋常卻奇崛的關(guān)目推轉(zhuǎn),既濃于戲劇情味。又富于舞臺韻致。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拙不同,而“巧即曲之謂也”( 〔清〕 袁枚)。這里正是武漢臣巧變戲法的神駿之筆。因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規(guī)律早己告誡人們:“文如看山不喜平”,“無曲不文星”。戲情搬演若無轉(zhuǎn)折騰挪、跌宕跳脫之勢,則成“直頭布袋”而敗人興味矣! 但“曲”要曲得合情合理,轉(zhuǎn)捩自然,使人在繞水行舟的新奇感中伴隨路無鑿痕的親切感,這才是上乘之作。果然,武漢臣輕巧地順水推船而導(dǎo)人漸入佳境: 舞臺上暫且避過包公,而正面地迎來了龐衙內(nèi)。在龐衙內(nèi)于此亮相時,劇作家卻讓人物只說一句臺詞:“包待制他請我怎的?他意思則是怕我。你說去,道我便來也。”這短短一句話卻又一波三折: 一、先是一疑問。疑問“他請我”的原因。這不僅符合正常的世俗之情——要問人家為啥請我呢,而且透示了龐衙內(nèi)的個性特征: 雖膽大粗狠,卻又并非膿包蠢蛋,表明他在貪色與橫暴上既跟 《紅樓夢》的呆霸王薛蟠相似,又在處世與交往上比薛蟠略多了一點心眼。正因為他霸而不呆,益發(fā)顯出他的對手——包公的正直和機智,遂為包公之用智賺取他從反面作了陪襯和鋪墊。二、繼之一解慰:“他意思則是怕我。”這正是戲的傳神妙筆。龐衙內(nèi)這驕狂自大一無顧慮的聲態(tài),不僅跟他前面初登場時自詡“花花太歲為第一”、“我是權(quán)豪勢要之家,累代簪纓之子,……打死人不償命”云云,以及他肆無忌憚地行兇作惡的行徑,上下相連而氣氳一貫,而且,也為他隨即將輕易地信任包公“一家一計”之詞,并不加顧慮地坦白承認犯罪事實的劇情關(guān)鍵,預(yù)作了伏筆。三、隨后一吆喝:“你說去,道我便來也!”一副大大咧咧、自命不凡的嘴臉,聲情并肖地顯示了這個輕薄驕橫的紈绔子弟的特有形態(tài),活化了他的舞臺造型。高爾基說得對:“劇本 (悲劇和喜劇) 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其所以難,是因為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xiàn)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要使劇中人物在舞臺上、在演員的表演中,具有藝術(shù)價值和社會性的說服力,就必須使每個人物的臺詞具有嚴格的獨特性和充分的表現(xiàn)力”(《論劇本》)。《生金閣》中的人物臺詞,正是在“最難”之中顯示了它卓越的藝術(shù)價值。在賺取了龐衙內(nèi)拿出“生金閣”因而有了物證之后,還需要進一步有人證和活人的訴詞為據(jù)。平庸的作者很可能寫李幼奴拉著小福童直沖公堂以示其怒而急,以為如此就會使舞臺更有戲劇性,殊不知這樣做不僅跟前此之關(guān)目有雷同之嫌,而且還破壞了此刻的喜劇氛圍,令人有生硬、粗直之感。于是,武漢臣又出人意外地讓包公以“筵前無樂,不成歡樂”的借口,順理成章、魚水和諧地導(dǎo)致了“旦兒領(lǐng)俫兒上”的新劇情,在嘻笑歡宴中進一步麻痺著龐衙內(nèi)的防衛(wèi)神經(jīng)。所以,接下來,女主角控訴之后,龐衙內(nèi)則不存戒備、不加思索地一一承認自己的罪孽,從而使舞臺沖突順暢地推向解決的過程,使劇情演進顯得圓潤而自然。在水到渠成、局勢已定、龐衙內(nèi)亦成甕中之鱉時,劇作家著意描繪包公“做努嘴科”。這看似簡單的一個舞臺動作,實兼內(nèi)蘊豐富的一句潛臺詞。它給演員生動傳神的再創(chuàng)造開辟了廣闊天地,它為包公機智、詼諧、老練威嚴的性格作了形神兼美的表現(xiàn),從而給觀眾以舞臺生活美和諧謔美的美感享受。至此,劇情急轉(zhuǎn)直下,如快刀斬亂麻一般,以包公明確、嚴正而公允的宣判結(jié)束了全劇之矛盾沖突。后世讀者也許略感此處的轉(zhuǎn)接似乎簡單了些。其實,元雜劇的臺詞乃至整個舞臺調(diào)度大都如此。因為當時演員是可以根據(jù)原劇本之“綱”再作補充和發(fā)揮的。所以,現(xiàn)在這樣的收結(jié),就更顯得精警、有力,一如古人所向往和贊賞的戲劇藝術(shù)之“豹尾”,讓包公的生動形象,在觀眾心情亢奮、欣慰的熱烈境界中熠耀著可喜可敬的光芒,從而使戲劇產(chǎn)生強烈的美感效應(yīng)。
劇中的包公,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清官”,自有他的時代局限性,如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標榜的“王法”和倫理道德——以“貞節(jié)”“賢德”贊美李幼奴,以升官晉爵嘉獎郭成和福童,等等。這些無疑地已被歷史所摒棄,已被新的時代精神所代替。但若聯(lián)系當時腐朽的社會,特別是在元朝官吏們貪暴橫行,百姓們水深火熱的極端黑暗的時期,李幼奴的貞節(jié)含有下層人民反抗執(zhí)政者暴行的進步內(nèi)涵,郭成等的升官晉爵寓有廣大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悲憤呼聲,所以劇本的這些描寫仍不失其認識作用與審美意義。我們又怎能去苛求當時的作家呢?在宋元有關(guān)包公的話本及元代眾多的“包公戲”中,包公大都被賦予了“剛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共性,而武漢臣此劇卻匠心獨運,別出蹊徑地反其道而行之: 故意從包公要阿附權(quán)貴 (跟龐衙內(nèi)要“一家一計”)、要騙取他人財寶(“借”占生金閣) 入手,借層層誤會,并通過如剝繭抽絲般的劇情推演而逐次使人頓開茅塞的舞臺觀照,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本劇不像 《陳州糶米》等戲那樣一一寫包公要依仗皇家威力,要憑借勢劍金牌方能斷案,而是突出了包公審案過程中的深入調(diào)查和細心體察,突出了包公獨自判案時的斗爭智慧和生活經(jīng)驗,突出了鋤奸反霸、救民水火的正義性,從而昭示了正義與邪惡斗爭的人民性,顯示了包公令人敬重、引人欽慕的可愛性,也相應(yīng)地呈現(xiàn)出人物性格的豐滿性。這正是 《生金閣》值得后人品味和借鑒的藝術(shù)之處。于此可見,在本劇的包公形象上,已經(jīng)熔鑄了勞動人民的理想、才華和情操,遠非歷史上“清官”包公之原型。而這一切,正是劇作家化抽象為具象的化工之巧,恰如大戲曲評論家李漁所說: 優(yōu)秀劇本能于“山窮水盡之處,偏宜突起波瀾,或先驚而后喜,或始疑而終信,或喜極、信極而反致驚疑,務(wù)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備,始為到底不懈之筆,愈遠愈大之才”(《閑情偶寄》卷三)。這也可用作《生金閣》第四折的中肯之評析。
上一篇:戲曲名著·傳奇編·高明·琵琶記(第二十二出琴訴荷池)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王驥德·男王后(第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