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梁辰魚《浣紗記·采蓮》原文與翻譯、賞析
【古歌一】(旦)秋江岸邊蓮子多,采蓮女兒棹船歌。花房蓮實齊戢戢,爭前兢折歌綠波。恨逢長莖不得藕,斷處絲多刺傷手。何時尋伴歸去來,水遠山長莫回首。
【古歌二】采蓮采蓮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棹蘭橈下極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一望平,吳歌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不可攀,江南采蓮今已暮,海上征夫猶未還。
【念奴嬌序】 (凈) 澄湖萬頃,見花攢錦繡,平鋪十里紅妝。夾岸風來宛轉處,微度衣袂生涼。搖飏,百隊蘭舟,千群畫槳,中流爭放采蓮舫。(合) 惟愿取雙雙繾綣,長學鴛鴦。
【前腔】(旦)堪賞,波平似掌,見深處繚繞歌聲,隱隱齊唱。秀面羅裙認不出,綠葉紅花一樣。空想,藕斷難聯,珠園卻碎,無端新刺故牽裳。(合前)
(凈) 美人,我把荷花比你容貌,那花怎么到得你!
【前腔】 (凈)相傍,較玉論香,將花方貌,恐花兒慚愧欲深藏。身共影,身共影,誰似根共心雙。想像,嬌面偎霞,芳心吸露,清波濺處濕裙襠。(合前。凈作醉介。)
【前腔】 (旦) 堪傷,斜日銜山,寒鴉歸渡,淹留猶滯水云鄉。風露冷,風露冷,怎耐摧頹蓮房。凄涼,共簇心多,分開絲掛,浣紗溪伴在何方?(合前)
《浣紗記》 寫西施被送吳庭后,夫差見其姿容嬌媚、性格溫柔,喜不自勝; 從此朝歡暮樂、沉湎于與西施的淫游之中。此出寫夫差與西施同游湖上以采蓮為戲。首二曲為西施所歌家鄉采蓮之曲,明是為吳王歌唱,實則寄托了對故鄉和范蠡的相思之情。后四首分別是吳王、西施之曲,唱出了二人在相同景色中的不同心境: 萬頃碧湖,十里荷香,百隊蘭舟侍游,千群畫槳齊搖,這景色迷人,場面豪華。吳王身處其中,又有絕代佳人相伴,感到心滿意足,陶然而醉。西施卻只往遠處眺望,為故園難覓、斷藕難續、碎珠難圓而惆悵,為滯留吳庭、身受摧殘、難見情人而悲傷。同一景色,兩樣心緒,曲中刻劃入微、自然合情。這里寫吳王勝利后耽于淫樂,為他后來的敗亡作了鋪墊。這里寫西施視在吳庭富貴享樂的生活為備受 “摧頹”,內心深感痛苦,表現并肯定她為滅吳復越作出了重大的犧牲,故劇終給予她與范蠡攜手歸游五湖的美好結局。這與那些把西施作為 “妖姬”、“禍水”,劇中由范蠡在吳亡后將她沉于江中而死的作品有著根本的不同 (如明無名氏 《倒浣紗》 傳奇、清徐石麒《浮西施》 雜劇等)。作者梁辰魚生活在我國由長期封閉的封建社會進入到經濟上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中晚期,在新興的反傳統、反道學的進步哲學思想和文學革新思潮的影響下,他有別于那些頭腦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儒家鄙視婦女,以 “女從男”、“嫁從夫” (《禮記》) 為天經地義的封建觀念的作家,而在婦女問題上表現了比較開明、通達的態度。《浣紗記》 中西施形象的光彩是時代精神和作者進步思想光輝的折射。
此劇文辭華麗工整而少堆砌艱澀之弊。曲中景色如畫,言情宛轉。凌濛初《譚曲雜札》謂: “自梁伯龍出,而始為工麗之濫觴。” 后來曾有人將梁詞歸于曲中駢麗派。其實,梁詞雖多典雅綺麗之語,卻也有 “出口便俗” (王驥德《曲律》) 之處,雅與俗多因劇中人之身份而定。明代有些曲家把追求文字優美發展到字雕句鏤、賣弄學問的地步,似不應歸咎于梁辰魚。《浣紗記》 以改革后的昆山腔用于戲曲演唱,音調和協柔美、悅耳動聽,梨園子弟爭相競演。潘之恒 《魚磯漫鈔·昆曲》 說梁“填詞贏得萬人傳”,可見梁劇對傳播昆山新聲作出的重要貢獻。
上一篇:《泰和記·武陵春》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灌將軍使酒罵座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