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丘濬《伍倫全備忠孝記·兄弟赴任》原文與翻譯、賞析
(末) 昨日徽書下玉京,秋風(fēng)又動別離情。(生) 兄搖玉佩朝金闕,(小)弟束琴書赴郡城。(生) 兒別母,(小) 弟辭兄,(生) 夫妻分守恨難平。(下略) (夫上)
【伍供養(yǎng)】吾年老矣,喜見孩兒名成婚畢。想兒夫地下若聞知,見妻能守節(jié),兒成器,也應(yīng)歡喜。只恐程限逼,又分離,樂極轉(zhuǎn)成悲。
(生、小)母親大人拜揖。(夫)我兒,你兄弟這等恓惶怎的?(生)不瞞母親說,我兄弟蒙恩命,歸省畢姻,限期已滿。今又奉詔旨來催,欲待要去,又割舍不得。母親,欲待不去,又恐違了君命。
【園林子】才說起兩字別離,便覺我心中慘凄,況我慈親年老紀(jì)。(合)人生世無百歲,我這娘,怎舍伊。(小)
【家慶子】 白頭老母年少子,這其間,怎堪別,攪得我心如刀刺。(合)兒看母,母看兒,情慘慘,意凄凄。
(夫) 我兒休哭。古人云:無私恩,非孝子;無公義,非忠臣。自我送你讀書時,已舍了你,不是今日才舍你,你休哭。(生) 娘,忠孝不能兩全,如何是好?(夫) 我兒誤矣,忠孝只是一理。未有忠的人不孝,亦未有孝的人不忠。若是不忠,便是不孝,不孝便是不忠。古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全忠便是盡孝,難說道忠孝不能兩全。
【尹令】 教兒本期名世,(生) 親老怎堪拋棄? (夫) 教兒本期登仕,(小) 親母豈堪分離?(合) 人為甚的,讀此詩書應(yīng)自知。
(生)娘說得是,孩兒豈不曉得,只是割舍不得。(夫)
【品令】男子生來,門上懸孤矢。幼時所學(xué),壯歲必行之。世上人生,有個君臣義。(合) 忠君的理,便是孝心,忠是孝推。
(下略) (生) 看來母親說得是,孩兒即便登程。留下媳婦,伏事母親。(小) 嫂嫂是宗婦,宗祠所系,留我小媳婦伏事母親。(夫) 等我喚媳婦出來,問他誰去。(旦)
【三月海棠】歡未幾,忽然又動分離意,奈瓜期已及,程限難違。(占)難違,歡樂幾時愁即繼。此時行,心已動,留無計。(合) 一旦分?jǐn)y,怎不交人心慘戚。
(旦占) 婆婆萬福。(夫) 我今日喚你出來,別無甚事。為你兒夫?qū)⑿?,要留一個伏事我,你兩個留誰? (旦)媳婦年紀(jì)大,且是宗婦,合當(dāng)伏事婆婆。嬸嬸年少,未曉世事,著她同叔叔赴任。(貼) 姆姆是宗婦,主奉香火。大伯年長,未有子息。宗祠為重,當(dāng)著姆姆去。留小媳婦伏事婆婆。(末) 這等娘子都莫去,待二位官人到任后,來接老夫人同去如何?(夫) 我今年七十歲,再會活得十年?兩個孩兒都無子息,豈可為我十年之身,廢絕伍氏千年之祀。都不可留,決定都去。(生小)母親年老了,孩兒年少。奉事母親日短,夫妻相守日長,伏望夫人寬心。(夫)你起來。(小) 我死也不起,母親容留媳婦伏事,孩兒才起。
(夫) 也罷,想我也活不久,兩個媳婦都留罷。你起來。
【伍韻美】你便起,便起。我已老耆,能存幾時?你急去休遲。(生)兒今敢更推。(小)便收拾,尅定行期。(夫)永安,收拾與官人去。(末)但行裝,一應(yīng)齊足備,即日登程,不敢后時。
(末)行李都齊備了,請二位官人即日起程。(夫)我兒今日便行。(生小) 孩兒自別母親。
【孝順歌】娘年老,子遠(yuǎn)離,號呼淚盡腸斷時,忍把我娘違,忍把我娘棄。娘,十分虧你,你只為兒,不思為己。(合)舉目相看,汪汪都是愁淚。
(夫) 為功名,哭甚的。(小)
【前腔】兒都去,娘,你靠誰?忍看老母別幼兒。娘,你有子如無子,我未死亦如死。娘,也難為你,我為功名,卻將娘棄。(合前) (夫)
【前腔】 孩兒去,不用悲。你休管我做甚的,我自有生計。我自有衣食,我還未死。(生)愿母親活千年,方稱兒意。(夫) 莫為思親將官事廢。(合前)
《伍倫全備忠孝記》第一出副末開場〔鷓鴣天〕有“若于倫理無關(guān)系,縱是新奇不足傳” 句,這是編演者對高則成《琵琶記》 “不關(guān)風(fēng)化體,縱好也徒然” 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徐復(fù)祚《曲論》認(rèn)為: “《五倫全備》,純是措大書袋子語,陳腐丑爛,令人嘔穢,一蟹不如一蟹矣?!?祁彪佳《遠(yuǎn)山堂曲品》 則說: “一記中盡述伍倫,非酸則腐,乃能華實并茂,自是大老之筆。” 《伍》 劇寫伍倫全、伍倫備一家忠孝節(jié)義事,重在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直接影響其后邵璨《香囊記》等作品。
本出寫全、備兄弟為贍養(yǎng)母親,寧愿在家盡孝,無心仕進(jìn),范氏以“忠孝一理” 勸兄弟二人赴任,全、備兄弟囑咐妻子在家照料母親。臨行之時,范氏要求兒子 “盡職事君”。在此,主要戲劇沖突是盡 “忠” 與盡“孝” 之間的矛盾。
劇中 【品令】 一曲提到 “忠君的理,便是孝心,忠是孝推?!?儒家認(rèn)為社會有五倫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論語》 說: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提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馮友蘭 《中國哲學(xué)史》 言: “孔子、孟子皆注重孝,但未以孝為一切道德之根本。一切道德之根本為仁,仁者自然孝?!?至漢儒董仲舒提出 “三綱”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之后,“依向來之傳統(tǒng)的見解,批評人物,多注意其 ‘忠孝大節(jié)’,若大節(jié)有虧,則其余皆不足觀?!?同時把君臣關(guān)系解釋成單向的 “君為臣之主”。《伍》 劇即從這一純倫理道德的角度闡釋“忠”、“孝” 關(guān)系。本劇與《琵琶記》涉及同一問題,高則成在 《琵琶記》 一劇中,流露出對統(tǒng)治者為 “忠”、“孝” 等封建社會基本觀念所作詮釋的懷疑和無奈,也正因此塑成其作品的文學(xué)成就。而《伍》劇則一味宣揚(yáng),易使人盡生嫌惡,即便祁彪佳承認(rèn)《伍》劇“自是大老之筆”,但由于作品本身和人心靈、感情存在距離,其文學(xué)、藝術(shù)成就自無法與《琵琶記》相媲美。
盡管本出意在宣揚(yáng)“倫理道德”,但曲文中則不乏劇中人物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是編演者、創(chuàng)作者都無法回避的。劇中人的理智、情感之間,感情顯得更加深沉、強(qiáng)烈。這中間的矛盾給觀賞者帶來獨特的心理感受,如夫唱 【伍供養(yǎng)】,生唱 【園林子】,小唱【家慶子】,和下文旦、占唱【三月海棠】 等都是最好的例子。本出曲文雖多有道德說教,但也有不少與上文類似的文字情意真摯、表達(dá)直率,為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準(zhǔn)備了必要的情感背景,堪稱 “大老之筆”。
《伍》劇第一出副末開場 【西江月】 中強(qiáng)調(diào) “白多唱少,非干不會把腔填,要得看的,個個易知易見,不免插科打諢,妝成喬態(tài)狂言,戲場無笑不成歡,用此竦人觀看?!?從本出曲、白安排情況看,編演者通過使用口語化的對白,結(jié)合科諢,既襯托出曲詞,也避免了舞臺場面的機(jī)械、僵化。特別是針對本劇題材,可以使對倫理道德的解釋明白易懂,有利于觀眾接受,并同時活躍了劇場氣氛。本出重視對白、科諢安排,針砭時弊,也會促成觀賞者的觀劇興趣。
上一篇:《五鹿塊·受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偷甲記·偷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