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佚名《和戎記·昭君親自和戎》原文與翻譯、賞析
【山坡羊】 (旦) 王昭君,好一似,??菔癄€。手抱著金鑲玉石琵琶一面,俺這里思劉想漢。一心心盼不到南來雁。雁! 你與我把畫傳拜上劉王天子,妾身要見無由見。傷殘! 人在番間,心在長安。聽言,放聲哭出雁門關,昭君去和番,手把琵琶馬上彈。劉王送,珠淚漣,跌綻鳳頭鞋半邊。切齒恨著毛延壽,背儀容,往北番。想長安,盼長安,要見劉王難上難。
(眾跪見介) (旦) 看馬來!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小桃紅】 (旦) 為人莫做婦人身,最苦是昭君,怨也; 恨只恨毛延壽,誤寫丹青羞辱漢朝臣。總有廣寒宮普陀山,瑤池殿巫山廟,也為他傾國傾城,嫁單于,好傷情!
【下山虎】 西風颯颯,短亭長亭。兩國和番使,奏入漢庭。簇簇耀日刀槍,帶甲曳兵皂雕旗,促起程。昭君慵上馬,雨泣云愁眉黛顰。漢宮空有三千女,盡皆淚傾,送別昭君出禁城。氈笠子,罩烏云,紅衲襖,繡羅裙,鳳鞋鳳鞋踏玉鐙,風勒馬蹄輕。當時哭損漢高王,臨別后,欲會無因。宮門靜閉,鳳枕襲襲,余香猶在鴛衾。
【庭前柳】 黑黯黯楚天云,滴溜溜淚珠傾,撲簌簌黃葉墜,咭叮當響秋砧。雁兒!雁兒!你在空中叫,斷腸聲,怎割舍,斷腸人。
【一盆花】 迤里風霜歷盡,見黃沙漠漠露草凄, 喇車兒更提鈴, 哈哩哈嗒駱駝輕。路兒又不平,月兒又不明。強把琵琶一撥,總是離情。行行過山林,凜凜雪風緊。只見野渡迢迢河水凍,紛紛下得雪兒緊。為辭了漢高王,那王多奸佞,割舍得貌美人,把胭脂為陣。滿朝多少文和武,有百萬鐵衣郎,更沒個男兒性! 忍將紅粉去和番,要那將軍則甚?! (下)
【馬鞍兒】 (單)鋪馬傳宣罷戰征,昭君入禁城。公主駙馬齊喝彩,接著普陀觀世音。
【勝葫蘆】 大王駙馬諸公請,咚咚打,鼓兒迎。舞燕兒舞罷排佳宴,打辣酥滿斟飲。飲罷了歇息歸去,散金碎銀分與眾軍。恨不得向前行,摟定昭君。(下。旦上)雖則是重重氈帳暖,昭君怎肯與他同諧鴛衾! 縱有花如錦柳如茵,料應難比漢宮春。
(眾)啟娘娘,來此就是漢嶺了。(旦)人言漢嶺甚高,來此也不見高。
【粉蝶兒】 (旦)漢嶺云橫霧撇下,颼風濕透征衣。人到分關珠淚垂。謾說道人到分關珠淚垂,就是馬到關前步懶移。人影稀,北雁南飛。冷清清朔風似箭,曠野云低。
【點絳唇】 (旦) 細雨飄絲,自幼在閫閾之中,哪曾受這般樣風霜勞役?!
【滾】正是一步遠一步,離了家鄉多少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婦。轉眼望家鄉,飄渺魂飛。只見漢水連天,黃花滿地。愁思雁門關上,望長安,縱有巫山十二難尋覓。
【滾】手抱琵琶出漢庭,哀哀哭出長安城,朝中烈士千千萬,誰想功勞在婦人?!俺只見云黯黯霧沉沉,千年懷抱恨奸臣。今朝一別劉王主,咬定牙根恨不平也么。思我君,想我主,實指望鳳枕鸞衾同歡會,又誰知鳳只鸞孤一樣肝腸碎。忽聽得金鼓連天振地響,人賽彪馬似龍飛。只見旌旗閃閃,黑白似云飛。見番兵,好一似群羊聚會,發如枯松,面如黑漆,鼻似鷹鉤,須卷山驢。兄弟,你對番兵說,叫他下陣在關前立。好一似線斷風箏難回避,好一似無聲韻不回,好一似石沉海底月正圓,又被云遮掩;花正開,又被狂風擺。想當初娥皇愁虞舜,今日昭君怨恨在沉埋,想起卓文君題橋志在。
【滾】記昔君王恩愛深,誰知今日折龍衾?無限凄涼無限苦,手把琵琶訴此情。手挽著琵琶調撥。(末)啟娘娘,琵琶為何不響? (旦)我知道了。非是他音不明,多應是我心自焦。把指尖兒將絲弦操,正是知音彈與知音聽,奈故人已遠,怎得個知音曉?!縱有伯牙七弦琴,惟有孔仲尼堪嘆顏回少,聰明富貴難比無高。怨侶付多情,藕絲弦下焦,音韻多顛倒,不響難撥操,怎不叫人恍恍心焦?!若是弦斷了,花落連根倒。弦斷無聲了,寶鏡昏難照。想前生燒了斷頭香,今世里離多會少??偸桥橄∶p,嬌容瘦,減腰圓。
【后庭花】 一來難忘父母恩,二來難舍龍衾枕,損害良民,三來虧了百萬鐵衣郎,晝夜辛勤,國家糧草都費盡,今日昭君輸了身,萬年羞辱漢元君。寧作南朝黃泉客,不做番邦掌國人,灑淚如傾。恨只恨毛延壽那奸臣! 誰承望佐國無成,淚斑斑,戴月披星,舉頭見日,不見漢長城。
【要孩兒】 (旦) 淚流濕透襟重,(又),隔斷巫山十二峰。從今休想襄王夢,藍橋水漲人難見,(又),飄散瓊花無影蹤,怎想得陽臺夢! 若要云雨佳期相會,除非是夢里相逢。
《和戎記》 講的是王昭君和番的故事。大意是: 漢元帝想封皇后,大臣言越州王太守之女宜立為后。帝令畫工毛延壽去畫影圖形。毛至王府索賄不成,乃將昭君自畫像點污,說她有敗國亡家之痣和孤獨之痕。元帝大怒,命將昭君囚入冷宮。一日,元帝去后花園游玩,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他依聲尋人,發現昭君美若仙娥,當即封為皇后; 然后判定毛有欺君之罪,擬殺之以解美人之恨。毛延壽聞聽,嚇得不輕,馬上懷揣昭君畫像,逃至匈奴,獻給單于,并誘使單于向元帝討要昭君。一開始,元帝舍不得,從三千佳麗中找來一個當替身; 但被毛延壽識破,被單于退回。最后不得不忍痛割愛。昭君一路歷盡艱辛,到達塞外。她要單于殺了毛延壽,方肯下嫁。單于果然殺了毛,昭君則投江自殺。
戲曲故事與歷史故事有著較大的出入。簡之又簡的 《前漢書》 中根本沒有故事可言; 而在《后漢書》所鋪陳的故事中,連毛延壽的名字都沒見著。只說昭君進宮數年,得不到天子寵幸,自己報名充當元帝的禮物,送與單于; 元帝發現昭君貌若天仙,有些戀戀; 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昭君與單于生了兩個兒子。單于死后,她想告老還鄉; 但成帝要她入鄉隨俗,嫁給新的單于,單于的兒子,還好不是她親生的那個。
至于毛延壽的故事,則是 《西京雜記》 之類稗史中的虛構。
這里所選的一出寫的是昭君由辭別漢宮到達匈奴國都的情節。是整部戲發展到高潮的部分。其內容除了一些交代性的、連接性的對白外,絕大多數是昭君的個人詠嘆。通過寫她一路上的觀感,展現她的兩種心態。一是怨,一是恨。怨的是漢元帝,即戲中的 “劉王天子”、“劉王”、“漢高王”、“漢元君”; 她怨他既然愛她,為什么不留她。她怨的另一面是 “戀”,或者說 “怨” 也是出于 “戀”。她是如此留戀漢元帝,以至于認為漢元帝也同樣留戀她。
昭君恨的是毛延壽。她口口聲聲地罵毛為奸臣,是使她離開長安的繁華與溫柔、流徙到塞外的荒寒與寂寥的罪魁禍首。最后,她利用單于對自己的垂涎,借刀殺人,真的是 “恨” “死” 了毛延壽。
長安與塞外的巨大差異使昭君的怨恨也越來越巨大。在那廣袤無垠的漠野,一名從未出過遠門的閨秀瘋狂地彈著琵琶,仿佛在絕望地呼天搶地。她的心胸劇烈地起伏著,終于迸出那足以聳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婦女反抗的豪邁的先聲: “漢朝多少文和武,有百萬鐵衣郎,更沒個男兒性! 忍將紅粉去和番,要那將軍作甚?!” 這話真讓我等須眉慚愧地冷汗浹背、無地自容!
昭君唱詞中雖不泛女性的溫婉、細膩與輕盈,但更多的是激越、開闊與急切。唱詞的另一特色是句式搖曳多姿與當時主人公的心情及其變化相配,尤其是連續的短句組合,如 “氈笠子,罩烏云,紅衲襖,繡羅裙?!?等,更為貼切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幽怨與激切。
象聲詞的妙用讓觀眾嘆為 “聽” 止。如 “撲簌簌黃葉墜,吉叮當響秋砧?!?再如 “喇車兒更提鈴, 哈哩哈嗒駱駝輕?!?那時駝鈴與落葉的交響, 在死寂的背景中顯得格外清脆。另外,全部文辭中純粹的大口音和閉口音很少,大量的是半開口音。它們奠定了整出戲的基調: 并不昂揚,也不頹廢; 符合一位蒙冤受難又不甘屈辱的女性的心聲。
這部傳奇今存明富春堂刊本 (收入《古本戲曲叢刊》 二集),這里所錄據王古魯編 《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 本,屬于流行于安徽青陽縣的徽調弋陽腔系統,故有滾調。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現代詩人朱湘寫過一首叫 《昭君出塞》 的長篇敘事詩。朱生于安徽太湖縣,而太湖縣離青陽很近。他可能從小看過民間藝人演過此劇。那首詩通篇模擬昭君的口吻,可惜稍嫌軟弱。
上一篇:《吊琵琶》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