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民歌
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為錯,足下無菲。愴愴履霜,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腸月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愿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與校計。”
亂曰:里中一何饒饒!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此詩載于《樂府詩集》三十八卷,又名《孤子生行》或《放歌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詩歌通過描述一個備受兄嫂虐待的孤兒的悲酷生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殘酷。清人朱秬堂曾解此詩之題曰:“放歌者,不平之歌也。孤兒兄嫂惡薄,詩人傷之,所以為放歌也。”(轉引自黃節《漢魏樂府風箋》第40頁)其說可備參考。
這首詩共分三層。首次從篇首到“孤兒淚下如雨”。次層從“使我朝行汲”到“下從地下黃泉”。“春氣動,草萌芽”以后為此詩的最后一層。三層分述三件事:行賈、行汲、翻倒瓜車。清人陳祚明說:“味通篇前后,將瓜車似是實事,詩正詠之。前此行賈、行汲、乃追寫耳。不然,何獨于將車一小事如此細細詠嘆耶?” (轉引自《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第525頁)可知此詩的前二層乃是孤兒的追憶之詞。在“將是瓜車”的返家途中,孤兒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從父母死后, 自己所遭遇到的一系列辛酸,于是乃有了第一、二層所描述的內容。如此理解,可以理清全詩描述的眾多頭緒。
此詩首層主要描寫“離家行賈”。據考,漢代商人地位極為低下,當時的商賈有些就是富貴人家的奴仆。孤兒的兄嫂狠心地命他遠游行賈,回來之后,又不讓他有片刻喘息之機,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致使孤兒“淚下如雨”。由此可見,兄嫂已喪盡天良,竟視自己的同胞手足為奴仆。作者在此雖無半句譴責兄嫂之語,但憎惡之情已溢于言表。詩歌在描述孤兒行賈之前,又插寫之其父母活著的時候,他“乘堅車,駕駟馬”的快樂生活。這樣,就用對比的手法,襯托出孤兒的無限悲苦。
次層寫“行汲之苦”。“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朝” “暮”,點出打水路途之遠。 “手為錯,足下無菲”,寫打水的季節乃寒冬臘月,然孤兒卻衣不蔽體。 “錯”是“皵”的假借字, 指皮膚皺裂。“菲”與“屝”通,指草鞋。 “愴愴履霜”“六句,極言蒺藜刺腳之痛。路遠之苦,無衣之寒,再加上刺腳之痛,使得孤兒悲憤地喊出:“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從一個孩子的口中,竟然說出了如此頹廢的話語,不能不使讀者愴然而淚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孤兒對人生苦難的深刻體驗。
詩歌的第三層乃作者的詳寫之處。 “春氣動”四句,點出收瓜的時間。 “將是瓜車”兩句, 寫孤兒推瓜車返家。鄭玄《毛詩箋》注“將”曰:“猶扶進也”,可知“將車”即今所謂“推車”。 “瓜車反覆”八句詳述推車路上的一個不幸插曲:瓜車翻了,路人不僅不相助,反而一哄而上,趨機白吃孤兒之瓜。孤兒哀求無用,只好求吃瓜人把瓜蒂還他,以使自己好向那嚴厲的兄嫂交待。孤兒對吃瓜人所言的寥寥數語,極富有潛臺詞,它一方面寫出了孤兒惴惴不安的驚懼心理,同時又含而不露地寫出兄嫂的兇殘。明人胡應麟曾這樣高度評價漢樂府的語言: “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見其《詩藪》內編卷一)今以《孤兒行》的語言證之,不能不佩服他總結的精當。
詩歌最后的“亂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乃是孤兒從前二層的遐想中返回現實后,為自己開的一副解脫痛苦的藥方。然寄尺書于地下父母,無疑為荒誕難達之事。未來等待孤兒的,仍然是備受兄嫂折磨的漫漫長日。
侯外廬、趙紀彬《中國思想通史》認為:周人提出的“以祖為宗,以孝為本”的宗法倫理意識,奠定了兩千多年來國家與家庭的總格局。子孝、婦從、父慈的家庭關系,正是民順、臣忠、君仁的國家關系的一個縮影,家庭成為組織國家的一個基本單元,是國家的一個同構體。表面看來,在中國封建家庭中,子孝、兄悌、婦從、父慈等一套道德理論可謂嚴密而和諧,但在社會實踐中卻沒有原樣實行過,往往過分偏執強調子對父孝,婦對夫從,而對父、夫、兄的道德責任則不甚約束。《孤兒行》體現了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對漢代畸形的宗法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本來,孤兒年齡雖小,但已到了足以自立的年齡,這時他本可以棄家而走,但嚴密的封建宗法關系卻象一張殘酷的網,束縛了他的自由,使他不得不忍氣吞聲地在兄嫂手下,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慘生活。而孤兒的兄嫂,雖然做出了如此不義之舉,但卻沒有得到社會輿論的應有指責,致使孤兒時時萌出絕望之念。這是一個多么不公平的社會啊!朱秬堂說:“讀飲馬長城窯行,則夫妻不相保矣;讀婦病行,則父子不相保矣,讀上留田孤兒行,則兄弟不相保矣。”(轉引自黃節《漢魏樂府風箋》第38頁)可謂深刻地道出了《孤兒行》等漢樂府詩篇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劉元淑《妾薄命》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繁欽《定情詩》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