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櫓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云如夢雨如塵。
這首詩,《全唐詩》作《華清宮三首》其三,《萬首唐人絕句》作《華清宮四首》其四。詩中寫華清宮秋景的荒涼寂寞,寄托了作者的沉痛哀思。謝枋得《唐詩絕句注解》云:“形容離宮荒廢寂寞之狀盡矣,可與杜子美《玉華宮》詩參看。此詩只四句,尤簡而切。”
首句“門橫金鎖悄無人”,寫驪山華清宮大門緊鎖,悄然無人。這里的“無人”,從第三首“更無人倚玉欄干”句可知,也是特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因為崔櫓這四首詩都是詠寫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的。而且,在開元末及天寶年間,華清宮是專供唐玄宗、楊貴妃游樂的地方。他們不來居住,自然他人不敢來此居住。安史之亂后,唐玄宗、楊貴妃均已死去,自然是“更無人”來居住了。一個“橫”字,一個“悄”字,寫盡了華清宮現狀的冷寂凄涼。同上首詩一樣,就這一句來說,“無人”為因,“門橫金鎖”是果;就全詩來說,“無人”是因,其他所寫均為果。再宕開一層來說,則唐玄宗荒淫誤國是因,全詩所寫均為果。
次句“落日秋聲渭水濱”,緊承上句,將意境從華清宮拉開,引向“落日秋聲”的“渭水濱”。“落日”點明具體時間,“秋聲”點明時令,“渭水濱”點明地點。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云:“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是詠寫長安秋景的名句,崔櫓此句正是從賈島詩句化出,但出語更加精煉。以“秋聲”概括了“秋風”之聲、“落葉”之聲、“秋雨”之聲以及其他各種聲音;以“渭水濱”概括了“渭水”、“長安”。再加上“落日”二字,便使“秋聲渭水濱”籠罩在一片“落日”的蒼茫暮色之中,這正象征著唐王朝的沒落景象。昔日從華清宮中傳來的是“緩歌曼舞”的“仙樂”之聲,而今卻只有令人傷感的“秋聲”。
三句“紅葉下山寒寂寂”,寫秋風將紅葉吹落驪山的凄涼之景。這一句承上接轉。“紅葉下山”四字,既承首句,說明“紅葉”是驪山上、華清宮中樹上之葉,是秋風(秋聲之一)將其紅葉吹落下山,吹到“渭水濱”來的。“寒”字與上句“秋”字照應,既點明了時令的氣候特點,又是驪山上凄涼之景給予人心理上的感覺。“寂寂”既與首句“悄無人”照應,又說明山上的“紅葉”全被秋風吹“下山”來,使“落葉滿長安”,即落葉滿渭水濱。處于中唐時期的賈島,所寫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堪稱寫景名句,但并無政治方面的深刻寓意,可以當作一種美景來欣賞。如果拿它來寫唐玄宗、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中歌舞游宴的情景,自然也可以當作一種美景來欣賞。但現在卻不同了,完全是另一幅景象。這里“紅葉下山寒寂寂”,不僅僅是寫景而已,而且暗寓著深刻的今昔之感。
末句“濕云如夢雨如塵”,總上作結,寫驪山華清宮昔日的繁華景象已經像一場幻夢一樣逝去了。《唐才子傳》載:“(崔櫓)詩慕杜紫微(指杜牧)風范,警句絕多。”這里的“云”、“塵”皆從杜牧詠華清宮詩中化出。杜牧《華清宮》詩云:“行云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又《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其二云:“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由于這“一騎紅塵”才引來“新豐綠時起黃埃”,最終引來“胡塵”,以致使唐玄宗不得不“蒙塵”西幸,而今又“濕云如夢雨如塵”。這一切,都像一場夢一樣。可以說,這是唐玄宗、楊貴妃的一場驪山云雨夢,它不同于楚襄王的虛無縹緲的巫山云雨夢,而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夢,也是一場發人深省的夢。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云:“此題共選八首,義山(指李商隱)則用意尖刻,無出其右;牧之(指杜牧)則偶拈一事,格調高峻,味亦雋永。此二作(指崔櫓《華清宮四首》其三、其四)只寫題神,言外自有無限感慨,直欲奪李(商隱)、杜(牧)之席而自樹一幟者也。”細味崔詩,可知此語信不虛也。
上一篇:崔櫓《華清宮四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魚玄機《江陵愁望寄子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