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瑋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與語?
古道少行人,秋風動禾黍。
耿湋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全唐詩》說他的詩“不尚琢削而風格自勝,多描繪亂離之作”。如這一首詩,就借秋日發興,抒寫了亂離人的索居之悲,故國之痛。
詩從“返照”落筆。落日的余輝,深深地注入蕭條的閭巷。“閭巷”,即里巷,在古典詩文中,“閭巷”和“朱門”相對,泛指民間。斜陽里巷,又暗示著詩人孤寂的處境,落拓的情懷。在“返照”和“閭巷”之間,用了一個“入”字,不僅實指里巷的深僻,還表示著境與情的深層契合。逢秋本自寂寥,向晚意更不適,憂愁觸境而生,紛至沓來,無可敵御,亦無人傾訴!
三、四兩句宕開寫景。“古道”、“秋風”,是寫潦倒羈愁的傳統意象。“道”而冠之以“古”,使眼前景具有了歷史的厚度,引人頓生今昔盛衰之慨。是啊,年去歲來,朝更代迭,多少人曾在這條驛道上來去匆匆,它鐫刻著歲月的印跡,是歷史的見證。而今天,驛道上行人稀少,寂寞凄清。顧況《歸山詩》:“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以“空林有雪”對“古道無人”,除渲染凄冷、孤獨之外,還有品行高潔,志在古道而知音稀少的意思。這里以“古道少人行”緊接“憂來誰與語”,除寫亂離后的實境而外,未必沒有人心不古,吾誰與歸的寄托。又明啟下句,以荒涼古道、禾黍秋風來申明“憂”的具體內容——亂離人的故國之悲。
身歷安史之亂的大歷詩人,在他們的詩中多呈現這種衰颯的境界,最突出的是劉長卿,如“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碧澗別墅喜皇甫侍郎相訪》);“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等。詩人在這里卻絲毫不著情語,只以景語抒情,著一“動”字結穴。如果把“秋風動禾黍”的“動”字改為“吹”字,情形就大大不同。“吹”字強調了秋風發出的鼓蕩萬物的力,用“動”字則意在突出秋風“吹”物的效果。“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心中搖搖”,《詩經·王風·黍離》中,周士大夫抒發故國之思的詩句,浮上詩人的心頭。“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同上)眼看古道人稀,唯禾黍搖蕩于秋風之中,憂國傷民之思,亦搖撼心靈。詩人僅用一個“動”字,關合物態、人情,語簡淡而情愈深濃,且余情搖曳不盡。
上一篇:駱賓王《于易水送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端《閨情》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