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
鳳靡鸞吪歷幾時,茫茫大地欲何之?
華嚴國土吾能現,獨睨神州有所思。
此詩是1899年康有為離開日本赴加拿大之前所作。這是一首別離詩,然而詩人不寫離愁別緒,亦無排遣愁緒語,而是在凄涼婉轉的詩句中,宣泄他的逃亡之痛。這正是身世家國之恨隨事傾瀉的康詩特色。詩人以充沛的感情和真摯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無限思念。前兩句緊扣“示從亡諸子”這一詩題,敘寫戊戌變法的失敗和目前自己的處境。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維新變法,引起頑固派的忌恨,慈禧太后發動了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捕殺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通輯康有為、梁啟超,罷免維新派官員陳寶箴、江標、黃遵憲等數十人,除京師大學堂外,廢除全部新政,戊戌變法失敗。詩中用“鳳靡鸞吪”比喻戊戌六君子殉難和維新黨人的逃亡。“歷幾時”,指戊戌變法失敗和自己逃亡外海的時間還不算久。但是清政府又加緊向日本交涉,不讓詩人再住日本。對此,詩人不禁從心底發出了至深的慨嘆:茫茫大地啊,你將把我送往何處去呢?!后兩句便寫了詩人的“獨”與“思”。用“華嚴國土”來比喻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反映了詩人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為現實主義者的康有為,同時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曾在《大同書》中構筑了一個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烏托邦”的大同世界。雖然他僅僅將“大同”視為個人“冥心孤往”的理想而并不打算以此來呼喚世人,但他畢竟從未放棄這種遠大的追求和向往。可是,而今自己卻遠離祖國,漂泊海外,甚感孤獨,睨視神州大地,思緒萬千。詩人深沉的思索,既體現了康有為對古今中外歷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又突出地表明了他對社會現實的獨特感受和企圖創造一種永恒的、終極的“人間樂園”學說的心理。全詩口吻平靜,然而詩人心境卻未必如此平靜,詩中沉郁的風格,還令人覺得有一絲淡淡的悲涼情調透紙而出。
這首詩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上一篇:黃遵憲《己亥雜詩(其八十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蔣智由《有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