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
水自御溝出,流向何處分?
人間每嗚咽,天上詎知聞!
“御溝”指流經御苑或環繞宮墻的水道。唐代宮女韓氏《題紅葉》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所說的“流水”,即指御溝水,抒寫的是宮女的怨情。趙執信的這首《御溝怨》,也借御溝以抒情,表現的則是皇宮以外的世界,寄怨于朝廷不關心民間疾苦。
詩人站在御溝邊上,見到溝水從皇城中流出,忽發奇想:溝水流到什么地方才不稱御溝了呢?“分”,指御溝與非御溝的分界。御溝盡處,也可能是分成兩股的,如漢代樂府民歌《白頭吟》中說:“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上,溝水東西流。”三、四句即在“分”字上生發。御溝段所在的皇城區域,是“天上”,分界處以下便是百姓居住的地區,是“人間”,與《題紅葉》詩中的“人間”同一意思。“人間每嗚咽”,實寫溝水向下流淌時發出“嗚咽”的水聲。這與北朝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以“幽咽”形容水聲是一致的。末句接著發揮:下游發出的“嗚咽”聲,水流所自的“天上”又怎么會知道、又怎能聽得到呢!這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推斷。這一推斷本身是頗有幾分詩意的。但詩人的本意并不在寫景,而是寓情于景,借景傳情,因而在字面的直接含義之外,更有深一層的意思:“天上”與“人間”,既是一種空間上的區分,更是一種社會性的區分。后兩句除了直接寫流水以外,更隱指百姓經常處于痛苦呻吟之中,而朝廷官吏以至最高統治者,則高高在上,不聞不問。傳統詩學講究象外有象,韻外有致,這也正是這首《御溝怨》在藝術表現上的獨特處。
至于御溝是否只是在流向人間時才發出“嗚咽”聲,倒不必認真追究。詩人本人同情百姓的苦難,對于朝廷不關心民間疾苦深為反感,而水流又總是會發出聲音的,對著御溝的流水,便不妨作“人間每嗚咽,天上詎知聞”的聯想。在這里,重要的在于是否表現了詩人感情的真實和反映了現實的本質真實,至于事實的確切與否是居于從屬的次要的地位上的。即使是“無理而有情”,仍然應該給予肯定。
上一篇:王士禛《雨中度故關》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錢維喬《五更渡洛水》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