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漢武帝是歷史上非常迷信神仙的皇帝,本篇借有關他的一些故事加以生發(fā)。“青雀西飛尚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青雀,傳說中作為西王母信使的鳥。據《漢武故事》,西王母與漢武帝會見時有三青鳥在旁,及去,王母許以三年后復來。集靈臺,指為求仙而修的建筑物。集靈,即會仙、降仙之意。兩句借青鳥未回暗示西王母復來的話未發(fā)生效驗,然雖好音尚乖,君王猶登臺望仙不已,迷于方士之言而不悟。漢武帝除這樣登臺祈禱、望仙之外,還鑄有高二十丈的金銅仙人承露盤(即金莖),據說用盤中所承的露水和玉屑喝下去,可以長生。對此,詩人沒有直接表示否定,但卻疑惑不解地提出一個問題,說武帝的侍臣、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患有嚴重的消渴病(即糖尿病),武帝為什么不賜一杯仙露給他解渴治病呢?病之重和一杯仙露之輕微,構成強烈對比。而君王之何以不賜,究竟是仙露無驗,還是漢武只管自己求仙而根本不關心侍臣死活,則留待讀者自己去想象和推測。
此詩主旨究竟是什么?或說是諷刺皇帝求仙,或說是自慨才而不遇。其實詩歌有它的多義性,以上兩方面意思,在這首詩中可以兼而有之。封建時代,人們總是切盼君主能夠求賢,但昏庸的君主熱衷的卻是求仙,即使欲其分一杯殘羹給賢者也不可得。這首詩正是從這一角度進行構思,引而不發(fā),啟發(fā)讀者多方面進行聯想。詩表面上講的是漢宮之事,實際上唐武宗迷信神仙比漢武更甚,唐代宮中本有集靈臺,武宗會昌五年又筑望仙臺。作者渴求仕進,也在一些詩中多次借相如消渴作比喻。因此,詩通過詠古以慨今的意圖十分明顯。
漢武求仙原與相如消渴毫不相關。詩人卻在兩者間產生巧妙聯想,新鮮幽默,在驅遣和融化典故方面很有創(chuàng)造性。詩既深婉不露,又筆筆轉折,尤其是后兩句在轉折中翻出好幾層意思,更是變化莫測,精警異常。
上一篇:李商隱《樂游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商隱《瑤池》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