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纮
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
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
讀這首絕句,如聽一個軍屬敘家常,話苦衷,沒有什么難解的地方。但是要深入理解它、體味它,還得有點人生體驗,要知道點時俗、時風。曹丕《燕歌行》有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鴻雁辭歸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鳥,春天從南方飛到北方,秋天從北方飛到南方。由北到南,所以說“歸”。“雁初歸”,指去年初秋時節。初秋時節,大雁回家尋求溫暖,而自己的丈夫卻在這個時候離開溫暖的家從軍遠去。去年“離別”之時,是怎樣的一番哀怨,可想而知。所謂:“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王維《伊州歌》)。現在,又到了“雁初歸”之時,是該寫封信去問問了。謝朓《玉階怨》云:“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螢火蟲在秋夜最為觸目,它那閃閃爍爍的螢光在夜長人靜時最容易勾引起少婦凄涼寂寞飄忽不定的感嘆。頭兩句展現了思婦從去年初秋到今年初秋的痛苦與思念。由“雁初歸”和“螢巳飛”構成了一個以日以夜,情意綿綿的、惆悵的感性世界,使人心潮起伏,浮想聯翩。而秋夜“裁縫”的已不是婦女的“羅衣”而是戰士的“征衣”了。唐代實行府兵制,戰士多為農夫,而農夫又多是一些新婚不久的青年。戰士所需寒衣,得由家人親自裁縫寄出。所以,一到秋天,天氣轉寒,為戰士趕制寒衣,就成了牽動著千家萬戶的一件大事。李白《子夜秋歌》有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可是,現在從軍戰士的音信斷絕,消息杳無,裁縫好了的寒衣還不知道寄往何處?青年夫妻天各一方,錦書難托,相會無期,這是怎樣一幕令人心碎的人生悲劇呵!就語言藝術而言,整首詩取語質實,但能曲盡人情。這不就是司空圖說的“性情所至,妙不可尋;遇之自天,冷然希音”的上乘之作么!
上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