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扁舟明月兩峰間,千頃蘆花人未還。
縹緲蒼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清朝順治元年(1644),南京失陷之后,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投入抗清斗爭,并擔任了抗清軍的軍事參謀。順治三年,抗清軍兵敗,退往浙江嘉善。在敗退中,夏完淳與大隊失散,流落于民間。《絕句》四首,就是他流離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首詩寫他潛回太湖,尋覓失散的戰友,抒發了兵敗后的沉重心情,也反映了他不畏強暴,堅持斗爭的精神。
“扁舟”二句:詩人在秋天里一個月光凄清的夜晚,駕一葉扁舟,駛過夾岸聳峙的胥山、香山,由胥口進入太湖,穿行于一望無際的蘆葦蕩中,期望能尋見失散的戰友。但是,除了千頃蘆花之外,并沒有戰友的蹤影。兩峰,指太湖邊的胥山和香山。千頃蘆花,疑即抗清軍出沒的長白蕩。蘆花,蘆葦花,秋天開放。人,兵敗后失散的戰友。
“縹緲”二句:洞庭山麓,白云飄蕩,煙靄茫茫,縹緲峰高聳入云,無法接近。縹緲,縹緲峰,洞庭西山的最高峰。洞庭山,聳立于太湖中的島山,分為東西二山,抗清軍在這里誓師起兵。
詩人悄悄地駛入太湖,不是去觀賞湖中夜景,不是去尋幽,而是為了尋覓失散的戰友,以便能重整旗鼓,繼續進行抗清斗爭。而當置身在當年經常出沒的千頃蘆葦蕩,面對當年誓師起兵的洞庭山,卻看不到失散戰友的蹤影,其心情的沉重是不難想見的。戰友們戰斗在哪里?什么時候才能與他們取得聯系?抗清斗爭的前途如何?國家的命運能否挽救?……
詩中沒有直接抒寫情感,可那山峰之間凄清的月光、無際而又無人的蘆葦蕩、白云霧靄籠罩的洞庭山、高不可接的縹緲峰,已經分明流露出了詩人那極其沉重的心情。借景抒情,是這首詩的鮮明特色。
上一篇:徐禎卿《濟上作》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翃《客中九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