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子夜夏歌》第八首
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在南樂府民歌“吳聲歌曲”中,《子夜歌》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今存《子夜歌》四十二首,《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其中“春歌”、“夏歌”各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作家擬作的不算在內(nèi)),以及《大子夜歌》、《子夜變歌》等。今天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青年男女們傳唱的各種民歌,都是這一批作品的苗裔。
在這一時期的“吳聲歌曲”中,諧音隱語是歌辭的一大特色。比如“芙蓉”,就是“夫容”的諧音,指被女性所鐘情的男子或丈夫(“容”是儀容的意思);“蓮”諧“憐”,“蓮子”即“憐子”,譯成口語就是“愛你”。現(xiàn)在要講的這一首顯然是女子的口吻,“乘月采芙蓉”者,乘月會情郎也,“夜夜得蓮子”者,即每個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愛的機會。讀這些民歌,首先要考察它們的時代背景,那是距今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時代,男女愛情并不那么自由;其次,歌辭所以多用諧音隱語,正是為了避免把純真圣潔的男女的樸素愛情寫成了庸俗下流的色情文字。明乎此,始可與言民間文學,始可正確理解傳之千載的情歌、戀歌。
在今存的二十首《子夜夏歌》里,沒有一首不是緊扣著夏天這一特定的季節(jié)的(其他《四時歌》亦然)。所以女主人公一清早就登上高臺去乘涼;一到晚上,就在長滿田田荷葉的池塘中去眠宿。“蘭池”本長安附近名勝,這里我為“蘭”、“蓮”音近相通,為了避免與下文“蓮”字重復,便把“蓮池”寫成“蘭池”。蓋不宿於蓮池,自然無法“采芙蓉”和“得蓮子”了。況蘭為香草,“蘭池”猶言“薌澤”,乃美人所居。女主人公之所以“朝登涼臺”,實因愛郎心切,從一大早即登臺遠眺,追尋情人蹤跡,足見女子的癡情。她所以“夕宿蘭池”,說得顯露些,即這種幽會實屬野合,只能在戶外僻靜之所,而“蘭池”恰好是既涼爽舒適又無人察覺的地方。昔漢成帝嬖幸趙飛燕妹合德,謂其所居之地為“溫柔鄉(xiāng)”(見《飛燕外傳》),故龔自珍詩有“溫柔不住住何鄉(xiāng)”之句。而“蘭”或“蓮”本幽香之物,宿于“蘭池”,適足給人以“溫柔鄉(xiāng)”的感覺。但這“溫柔鄉(xiāng)”乃是百分之百屬于人民的,它既非深宅大院,更不是龍樓鳳閣,卻帶有十足的田野風光和天然本色。當年聞一多先生詮釋漢代民歌《江南可采蓮》一詩,認為“魚戲蓮葉間”乃男女調(diào)情之意。此詩諧隱的寓意與《江南》一首并不相同,而我們卻可從聞先生的解釋得到啟發(fā)和聯(lián)想。從而我們可能領(lǐng)略我國民間傳統(tǒng)情歌的特色,它所描寫的思想情趣是潑辣大膽的,而它所用以表達的藝術(shù)手法卻是含蓄深摯的,這就構(gòu)成了辯證的統(tǒng)一。我們在讀這些民歌時,只感到青年男女們在活潑純真地相愛,給人以清新樸素之感。其浪漫色彩是蘊織于溫柔敦厚或纏綿悱惻的情緒之中的,卻絲毫沒有那種拿著肉麻當有趣的庸俗情調(diào)。
上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唐詩三百首》
下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子夜秋歌》第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