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札記·“以意逆志”的辯證法
古人讀詩主張“以意逆志”,即用讀者的“意”,根據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寫作時所要表達的“志”。但這要講一點辯證法,即讀者要辯證地對作品的表現手法進行思考和分析。
柳永的名作《八聲甘州》換頭處云:“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詞選釋》中解釋道:“已登高臨遠了,卻偏說‘不忍’。”這話很有意思。因為古人寫詩填詞時有些遣辭造語是正話反說的。范仲淹《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我想,如果作者在生活中沒有因月明之夜獨倚高樓而感到悲傷惆悵的切身經驗,他怎么會勸解自己“休獨倚”呢?周邦彥《瑣窗寒》結尾說:“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三十余年前聽俞先生講此詞,大意說:“定”字的口氣仿佛很堅決,其實作者本意是說,等到歸時,已未必還有殘花在等待自己去欣賞了。唯其擔心未必有,才故作肯定語,希望它一定會有。這正如姜夔寫的一首年終思家的《浣溪沙》的結句說:“一年燈火要人歸。”仿佛自己并沒有想到回家,而是受“燈火”的影響才引起歸思。其實作者一直在想家,及至歲闌,依舊“有家歸未得”,只好故意這樣說了。
杜甫《秦州雜詩》有一句“抱葉寒蟬靜”。始而我想,既說“靜”,何以作者知道樹上還有“蟬”?后來逐漸體會,作者確曾聽到深秋樹間蟬聲嘶竭,從而想象到它是在抱葉作垂死哀鳴,最后乃歸于寂靜,杳無聲息。這個“靜”字正是從蟬聲未靜時體察出來的。
這就是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辯證法。
上一篇:駕出北郭門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古代詩歌札記·“擊壤”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