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贈從弟》是劉楨的代表作。此詩一組三首,分別以“華葉出深澤”的蘋藻、 “終年常端正”的松柏和“奮翅凌紫霄”的鳳凰為喻,贊美、勉勵堂弟堅守節操,同時表現自己的壯懷豪情。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起調之平穩、工整,跡近古詩十九首,歷來為論者所稱道。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工整中暗含著對立,平穩中蘊孕著激蕩。挺拔獨立的“松”與呼呼作響的“風”,一靜一動,一形一聲,一山上一谷中,兩兩相對,表面上看似平靜, 實則松、風對抗之勢已然蓄足。
蓄勢既滿,三、四句即以相同句式出之: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尖銳的矛盾沖突依然寓于工整的語句中,但詩人的激情已不可遏止,歌唱也就由平穩導向高昂。這里,兩個副詞“一何”(多么)連用,已使語氣次第增強;兩個感嘆句迭舉,更將詩情步步高揚。讀后,我們可以想象那挺立于高山之巔的勁松與狂風拼搏的情景。
接下來是五、六句: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歲末天寒,最大的考驗莫過于冰刀霜劍的威脅。前面寫“風聲”,這里又寫“冰霜”,從無形到有形,從聽覺到視覺、觸覺,進一步表現出山松所處的艱難困苦的環境。 “慘凄”一語,便是對這惡劣環境給人的各種感覺的準確概括。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山松始終挺拔直立,絕不為任何困難所屈服。它“端正”而能“終歲”,持之以“常”,確乎是難能可貴的。較之三、四句,這兩句在語勢上要平緩得多, 但柔中有剛,以靜制動,更能顯示出山松不畏艱險的泰然英姿。這也正是詩的妙處。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描述山松抗擊風寒的情態之后,這兩句結語,自問自答,深入揭示出其罹( li,遭受)凝寒(嚴寒)而不凋,披風霜仍勁健的根本原因。認識的深化,感情的升華,拓展了詩意,主旨也鮮明突出了。詩人所傾心贊美的,正在那堅貞不渝的本性、真骨啊。
張戒《歲寒堂詩話》論劉詩曰: “本不期于詠物,而詠物之工,卓然天成。”這首詩通篇寫松,當屬詠物一類,而題目卻是《贈從弟》,可見詩人“本不期于詠物”,只是借物抒懷,托物寄情罷了。敘述性、抒情性、哲理性融于詩中,這與屈原《橘頌》以來詠物詩的優秀傳統是一脈相承的。惟其如此,它才是一篇詠物佳作。除標題外,此詩不著一個“贈”字,卻處處為“贈”而作,詩人贈予其堂弟的深情厚愛,盡在所詠之物的隱喻和象征意義里。所以,從贈答角度看,它也是別具一格的好詩。
這首詩的結構嚴謹而自然。一、二句松、風并舉,三句緊承二句下抑,四句則承首句上揚,五句再度下抑,六句再度上揚。下抑,把困難言足,上揚,把精神寫透。七句以設問一提,又成跌宕之勢,末句結語破題,點在主旨之上。古人作詩,講求起、承、轉、合,無非是追求詩行的波瀾起伏。但這不是有意追求便可得到的。艱苦的環境與堅貞的品格,構成了尖銳的矛盾,詩人滿懷強烈的感情表現了這一矛盾,詩行間才出現起伏變化。此詩的結構安排,正是出于表達思想感情和生活矛盾的考慮的。
此外,語言樸素,不重雕飾,卻成熟自如,句淺意遠,平淡而有思致,也是這首詩的可取之處。
上一篇:豫州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贈范曄|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