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木出海外
(《效古》之六)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
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
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
豈與異鄉(xiāng)士,瑜瑕論淺深。
詩貴含蓄,而運用比興、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則可以使詩歌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這首詩是《效古》十五首的第六首。詩人正是以若木超凡絕俗的品格,比喻品行高潔,目光遠大的人是不會受小人蒙蔽的。
首二句介紹若木的生長之地,潔凈高雅,不同尋常: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若木”,是神話傳說中的神木,長在日入處,這里喻品行高尚之人,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屈原《離騷》)“丹水”,神話傳說中的水名,乃潔凈高雅之地。據(jù)《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載: “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這里寫若木的生長之地潔凈高雅,正是為了寫若木超凡脫俗的品格。二句寫得平穩(wěn)自然,但若木的形象卻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正所謂不由作意,而氣格自高。
三、四句是對若木的高潔品格作進一步的渲染。但詩人并沒有正面刻畫,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的。品格美是一種內(nèi)在的美,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從正面去寫,就使人感到空洞、蒼白、乏味。而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則可以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擴大美的內(nèi)涵,取得特殊的藝術效果。試想,連天上的諸神和品格高潔、獨立不群的鸞鳥都對它仰慕不已,那么它品格的高潔就可想而知了。
五、六句寫若木的壽命長。 世人的千年萬載,對于若木來說,只不過是旦夕之間罷了,因而世俗萬物的壽命與若木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這就使詩意又有了新的開拓。若木不僅生長的環(huán)境潔凈高雅,而且內(nèi)在的素質(zhì)——生命力也遠遠超出世俗萬物之上。經(jīng)過層層渲染,步步蓄勢,最終把若木超凡絕俗的品格突現(xiàn)在讀者面前,與世俗萬物的污穢卑瑣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樣一來,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結論: “豈與異鄉(xiāng)士,瑜瑕論淺深。”全詩止此,主旨已畢現(xiàn),雖然沒有一句涉及諷諫,但諷諫之意卻自出。這里的“異鄉(xiāng)士”,是指劉景素身邊的小人。詩人希望劉景素能象若木那樣,志氣高尚,目光遠大,不要被左右的小人所蒙蔽,走上邪路。
這首詩通篇用比,含蓄蘊藉,極得香草美人之意。詩人緊緊抓住諷諫的主旨,寫得嚴整緊湊。作為一個僚屬,他對劉景素的不軌舉動,不能不極力勸諫,但又不能直言不諱。因此,采用比興、象征的藝術手法,則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上一篇:艷歌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董嬌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