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朱浮
蓋聞知者順時而謀(1),愚者逆理而動。常竊 悲京城太叔(2),以不知足而無賢輔(3),卒自棄于鄭也 (4)。伯通以名字典郡(5),有佐命之功(6),臨人親職(7),愛惜倉庫(8);而浮秉征伐之任(9),欲權時救急(10), 二者皆為耳。 即疑浮相譖(11),何不詣闕自陳(12),而為滅族之計乎(13)?
朝廷之于伯通(14),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15),事有柱石之寄(16),情同子孫之親(17)。匹夫媵母(18),尚能致命一餐(19),豈有身帶三綬(20),職典大邦(21),而不顧恩義,生心外畔者乎? 伯通與吏人語,何以為顏(22)?行步拜起(23),何以為容?坐臥念之,何以為心(24)?引鏡窺影(25),何以施眉目(26)?舉措建功(27),何以為人?惜乎! 棄休令之嘉名(28),造梟鴟之逆謀(29); 捐傳世之慶祚(30),招破敗之重災(31)。高論堯舜之道,不忍桀紂之性(32)。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伯通與耿俠游俱起佐命(33),同被國恩(34)。俠游謙讓,屢有降挹之言(35); 而伯通自伐(36),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37),生子白頭,異而獻之(38)。行至河東(39),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于朝廷(40),則為遼東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國(41)。六國之時,其勢各盛,廓土數千里(42),勝兵將百萬(43),故能據國相持(44),多歷年世(45)。今天下幾里? 列郡幾城?奈何以區區漁陽而結怨天子(46)?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47),多見其不知量也(48)。
方今天下適定,海內愿安(49),士無賢不肖(50),皆樂立名于世。而伯通獨中風狂走(51),自捐盛時(52)。內聽驕婦之失計(53),外信讒邪之諛言(54),長為群后惡法(55),永為功臣鑒戒,豈不誤哉! 定海內者無私仇(56),勿以前事自誤(57)。愿留意顧老母幼弟(58)。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59)。
〔注釋〕(1)蓋: 發語詞。知: 通“智”。知者: 有識見的人。時: 形勢,潮流。謀: 策劃,行動,與下句 “動” 字為互文。(2)竊: 私心,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詞。京城太叔:春秋鄭莊公之弟共叔段,為母所寵,封于京(在今河南滎陽縣境),故稱京城太叔,因謀奪位為莊公所敗。(3)不知足: 指共叔段謀奪位的野心。賢輔: 高明有德的臣佐。(4)卒:終于。自棄: 自絕。指共叔段謀叛失敗被逐逃亡事。(5)伯通: 彭寵的字。名字:昭著的聲名。典: 掌管,主持。郡: 漢代行政區劃,州以下設郡,長官為郡太守。時彭寵任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東部部分地區)屬下漁陽郡(今河北東北長城以內地區)太守。(6)佐命: 輔佐真命天子定天下。指彭寵以漁陽郡歸順漢光武帝劉秀,并為劉秀擊敗王郎提供兵糧事。(7)臨人: 臨民,管理百姓。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諱,將古書中 “民”改作“人” ,后世沿用。親職: 管理郡政。(8)愛惜倉庫:倉庫指郡中的錢谷。當時朱浮為了延攬名流,收拾人心,將王莽時代的上流分子安排在幽州(治所在今河北薊縣),要彭寵供應錢糧用度,為彭寵所拒絕,因此“愛惜”是責他抗命的委婉說法。(9)秉: 掌管。征伐之任: 指擔任幽州牧,漢代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有討定屬地之責。(10)權時救急:采取權宜措施應付急需。(11)譖(zen) : 暗害,中傷。朱浮因彭寵不聽指揮,上下關系惡劣,向光武帝密奏彭寵的罪狀,彭寵怨恨朱浮,因此起兵謀反。這里用“疑”字,是朱浮故作掩飾之詞。(12)詣(yi):往,至。闕: 宮闕,指朝廷。陳: 陳述,申理。(13)滅族之計: 指叛亂。古代對反叛者定罪極重,罪人的親屬都要株連族滅。(14)朝廷:指皇帝(光武帝劉秀)。(15)威武: 指有威名的武官職銜。彭寵曾被授大將軍的稱號。(16)事:職務。柱石: 比喻倚重。(17)子孫: 猶骨肉。(18)媵(ying ):陪嫁的婢女,此處泛指貧女。(19)致命一餐:因一飯之恩而以生命相報。(20)綬: 古代系官印的絲帶。彭寵身任漁陽太守,封建忠侯,授大將軍銜,故說三綬。(21)大邦:指漁陽郡。(22)為顏: 以臉見人。下“為容”同義。(23)行步拜起:指往來應酬。(24)為心: 問心自安。(25)引: 舉。窺影: 照看面影。(26)施: 放。何以施眉目:猶言臉放到哪里去。(27)舉措: 行事。舉是興辦,措是處置。建功: 指辦理政務。(28)休、令、嘉: 均美好的意思。(29)梟(xiao)鴟(chi): 惡鳥,相傳長大后食其母,喻反叛忘恩。(30)捐:棄。傳世: 代代相傳。慶祚 (zuo): 福澤,富貴安樂。(31)破敗: 破家滅族。(32)忍:克制。桀紂: 喻昏庸殘暴。(33)耿俠游: 耿況,字俠游。光武帝起事時為上谷太守,與彭寵合謀共歸光武帝。(34)被:蒙受。國恩: 朝廷的封官賞爵。耿況亦任太守,封侯,賜大將軍稱號。(35)降挹:卑謙退讓。(36)自伐: 自我夸耀,自負其能。(37)遼東:遼東郡,在今遼寧省東南境。此指遼東某人。(38)異: 以為稀罕。(39)河東:河東郡,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一帶。(40)論: 評量,比較。(41)六國:指戰國時期秦以外的關東齊、燕、趙、魏、韓、楚等國。指彭寵欲割據與朝廷對抗,以后彭果自立為燕王。(42)廓(kuo )土:廣闊的領土。(43)勝兵: 強兵。將: 近。(44)相持: 各國相爭而互不能下。(45)年世:年代,三十年為世。(46)奈何: 何苦,怎能。區區:微小貌。(47)孟津: 在今河南孟縣,古代為黃河重要渡口,此指黃河。(48)多見:惟見,但見。(49)海內: 全國。愿安: 盼望安定。(50)無:無論。不肖: 不賢,指才能不高。(51)中(zhong)風狂走: 形容神經不正常,舉動反常。(52)自捐: 自棄。盛時: 盛世,太平有為之時。(53)驕婦:悍婦。失計: 不正確的主張。光武帝于建武二年(26)召彭寵進京,彭寵疑忌,其妻與群吏均勸彭寵拒絕前往。(54)讒邪: 邪佞之人,指漁陽群吏。諛(yu)言: 奉承話。(55)長: 永遠,與下“永”為互文。群后:指各地州郡長官。惡法: 壞榜樣。(56)定海內者:指皇帝。(57)前事:指彭寵與朱浮自己以前的爭執。(58)留意:著想,關心。指不要連累家族。(59)見仇: 相仇,敵對者。
〔鑒賞〕本文是一篇以告誡書為名的聲討檄文,要理解其來由和意義,必須先了解當時的史實。
朱浮本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時的親信幕僚,隨劉秀攻取幽州后,任幽州牧,鎮守薊城。為了收取北方人心,大量辟召當地的名士和新莽時的舊吏,安置他們家屬,向所屬各郡征發倉谷維持。漁陽郡是幽州屬郡,太守彭寵在劉秀攻打邯鄲時歸附,對劉秀平定北方有功,自以為功大酬輕,心懷不平; 而且擁兵自重,不服朱浮的調度。朱浮多次嚴文催責,彼此已有積怨。同時彭寵探悉朱浮多次向光武帝密奏他居心叵測,更心存疑懼,光武帝下詔召彭寵晉京,彭寵遂決意舉兵攻打朱浮。因此,彭寵的叛亂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朱浮也不能推卸構人入罪逼使彭寵鋌而走險的責任。后來彭寵和涿郡太守連兵反叛,薊城失守,尚書令侯霸就曾向光武帝奏諫朱浮的應負罪責,可見朱浮寫這封信的動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將彭寵反叛的罪過全部諉之于他自己;同時以朝廷的名義說明順逆之所在,用以激勵士氣,爭取同情。這封信顯然也會進一步激怒彭寵、促成其反叛的決心。彭寵得信后,果然更加惱怒,把朱浮打得狼狽逃竄,幾乎丟命。當然,彭寵后來也沒有好下場。
但從西漢末年到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戰亂,全國渴望社會安定,人心厭戰; 因此,朱浮這封信也確實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消弭動亂、休養生息的愿望,其題目是堂堂正正,無可批評的。文章的積極意義和說服力也就產生在這里。
文章的第一段指出彭寵應該擇取的正確道路,第二段斥責他反叛的失計及其嚴重后果,第三段曉喻形勢,第四段勸他懸崖勒馬。全信文詞簡練,居高臨下,口氣銳利決絕,不特別講求詞藻而文質彬彬,是一篇有力的聲伐文字。文中如遼東白頭豕的寓言和文末“親痛仇快”兩句,都成了后世常用的典實和成語,可見此文被傳誦的一斑。
上一篇:《古文·為學一首示子侄》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錢公輔·義田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