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2
賜鴨一只,簽標“雛”字,老夫欣然。取鴨諦觀3,其哀葸龍鐘之狀乃與老夫年紀相似4,烹而食之,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鐵齒5,俾喉中作鋸木聲6。畜而養之,又苦無呂洞賓丹藥7,使此鴨返老還童,為喚奈何? 若云真個“雛”也,則少年老成與足下相似8,仆只好以賓禮相加9,不敢以食物相待也。昔公父文公宴路堵父10,置鱉焉小,堵父不悅,辭曰:“將待鱉長而后食之。”仆仿路堵之意,奉璧足下11,將使此鴨投胎再生,而后食之何如?
1本文選自《隨園尺犢》。陶怡元:事跡不詳。饋:贈。2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清詩人。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尺贖》、《隨園詩話》等。3諦觀:仔細察看。4哀葸(xi):可憐害怕的樣子。龍鐘:年老衰弱之狀。5西王母:古代神話中住在西方昆侖山之女神。《山海經》言“其狀如人,豹尾虎齒”。6俾(bi):使。7呂洞賓:俗傳八仙之一。8足下:對對方的敬稱。9賓禮:對待賓客之禮。10公父文公、路堵父:均為春秋時魯國人。11奉璧:指奉還。用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
【析點】 因不中意而卻人贈物,還要在回信中評頭論足,實在有悖于人之常情,弄不好也會讓贈物者臉面全無,惱羞成怒。袁子才到底是袁子才,他“以才運情,使筆如舌”的“專長”(語見《文獻征存錄》)可說是派上了用場。
袁枚卻鴨,主要因為鴨“老”,怎么個老法呢? “哀葸龍鐘之狀乃與老夫年紀相似”,以自身設喻,頗能自輕自賤,滿是調侃意味。聯想到隨園老人此時年近耄耋,白發蕭疏,筋韌骨堅,鴨步蹣跚,讀者定會忍俊不禁。袁氏似嫌不足,又拉來了“豹尾虎齒”的西王母作陪襯,“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鐵齒,俾喉中作鋸木聲”。此喻也頗新穎,一改讀者心目中美麗雍容的西王母形象。既烹鴨不成,索性養之吧,又無呂洞賓仙藥使之返老還童,所以還得“完璧歸趙”。可袁氏之筆卻不肯休閑,“若云真個‘雛’也,則少年老成與足下相似”,又加一喻,極盡調侃嘲弄之能事,讀之令人噴飯。不過,信仍未在此打住,而又妙筆生花,用了路堵父食鱉的典故,才堂而皇之地“奉璧足下”。
信中袁枚逞才縱性,妙語連珠,想來陶怡云讀了這封諧趣橫生的回信,縱有些許不滿,也會被隨園老人的詼諧放浪所沖淡,甚或慶幸一只老鴨換來一篇妙文。不過,此信出自身為長輩、名譽傾動四海的隨園老人之手,終覺有些孟浪無形,正像前人所批評的那樣,袁氏“名盛而膽放,多才而手滑”(《清史列傳·文苑傳·袁枚》)
上一篇:《戲對》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執竿入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