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淫祀古風俗1,楚嫗解唱迎神曲2。鏘鏘銅鼓蘆葉深,寂寂瓊筵江水綠。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3。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堯山。月隱回塘猶自舞,一門依倚神之祜。韓康靈藥不復求4,扁鵲醫方曾莫睹。逐客臨江空自悲,月明流水無已時。聽此迎神送神曲,攜觴欲吊屈原祠。
一結是放逐人本色語。
【校記】
1.祀,《全唐詩》一作“祠”。
2.嫗,《全唐詩》一作“媼”;解,《全唐詩》一作“能”。
3.迎神還,《全唐詩》一作“神欲還”。
4.靈,《全唐詩》一作“賣”。
【箋釋】
[賽神] 謂設祭酬神。《事物紀原》卷八“賽神”:“《禮·雜記》曰:‘子貢觀于蠟,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鄭康成謂歲十二月索鬼神而祭祀,則黨正以禮,屬民而飲酒,勞農而休息之,使之燕樂,是君之澤也。令賽社則其事爾。今人以歲十月農功畢,里社致酒食,以報田神,因相與飲樂。世謂巫禮始于周人之蠟云。”唐張籍《江村行》:“一年耕種長苦辛,田熟家家將賽神。”劉禹錫《陽山廟觀賽神》:“漢家都尉舊征蠻,血食如今配此山。曲蓋幽深蒼檜下,洞蕭愁絕翠屏間。荊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啟醉顏。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蹋竹歌還。”
[淫祀] 不合禮制的祭祀;不當祭的祭祀,妄濫之祭。《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孫希旦集解:“淫,過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或越分而祭,如魯季氏之旅泰山,皆淫祀也。”唐趙璘《因話錄》卷五:“雖岳海鎮瀆,名山大川,帝王先賢,不當所立之處,不在典籍,則淫祀也。”
[楚嫗] 謂楚巫。古代楚地的巫覡。善以歌舞迎神。宋歐陽修《黃牛峽祠》:“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送迎神。” 迎神曲,舊時迎接神靈來降,以祈多福免災的活動。迎神時,多配有鼓樂歌辭。《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大祝迎神于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王維《迎神曲》:“坎坎擊鼓,魚山之下。吹洞簫,望極浦,女巫進,紛屢舞,陳瑤席,湛清酤。風凄凄兮夜雨,神之來兮不來,我心兮苦復苦。”王維《送神曲》:“紛進拜兮堂前,目眷眷兮瓊筵,來不語兮意不傳。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思繁弦。靈之駕兮儼欲旋,倐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
[銅鼓]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俗稱“諸葛鼓”。筒狀,底中空。鼓面光體有角;有的鼓面上鑄出日光、青蛙、牛、馬等形象,鼓身全部飾有幾何形和人與動物的寫生圖像。今為僮、布依、傣、侗、水、苗、瑤等族民間珍藏,是節日和宗教活動中的重要樂器。《后漢書》卷五四《馬援傳》:“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銅鼓,古蠻人所用。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
[瓊筵] 盛宴,美宴。南朝齊謝朓《始出尚書省》:“既通金閨籍,復酌瓊筵醴。”謝朓《送遠曲》:“璚筵妙舞絕,桂席羽觴陳。”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椒漿] 以椒浸制的酒漿。古代多用以祭神。《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勺椒漿,靈已醉。”王維《椒園》:“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
[帝女] 謂湘水之神。見卷三郎士元《湘夫人二首》詩注。
[番君] 指秦代番陽令吳芮。《漢書》卷一《高祖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又同書卷三四《吳芮傳》:“吳芮,秦時番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 堯山,《太平寰宇記》卷一〇七“饒州”:“按徐湛《鄱陽記》云:‘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饒衍遂,加‘食’為饒。今《郡國志》又云‘以山川蘊物珍奇,故名饒。’”又“鄱陽縣”:“堯山,在縣西路三十里。《鄱陽記》云:‘堯山,堯九年大水,人居避水,因以名。’或遇大水,此不沒,時人云此山浮。”
[韓康靈藥] 皇甫謐《高士傳》卷下:“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藥,賣于長安市中,口不二價者三十余年。”
[扁鵲] 《史記》卷一〇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逐客] 詩人自稱。李嘉祐曾被貶為鄱陽令,故稱。
[屈原祠] 《明一統志》卷六二“岳州府”:“在府境內,號三閭大夫祠。唐末有洪州軍將題詩云:‘蒼藤古木幾經春,舊日祠堂小水濱。行客謾陳三酹酒,大夫原是獨醒人。’自后能詩者不敢復題。”
上一篇:《傷吳中》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和都官苗員外秋夜省直對雨簡諸知己》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