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吳偉業(yè)詩《捉船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官差捉船為載兵,大船買脫中船行;中船蘆港且潛避,小船無知唱歌去。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槳追風搖急櫓;村人露肘捉頭來,背似土牛耐鞭苦。苦辭船小要何用? 爭執(zhí)洶洶路人擁。前頭船見不敢行,曉事篙師斂錢送。船戶家家壞十千,官司查點候如年;發(fā)回仍索常行費,另派門攤云雇船。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馬頭住。
(據(jù)四部叢刊本《梅村家藏稿》,下同)
吳偉業(yè)(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出生在一個漸趨沒落的書香之家。少從同鄉(xiāng)復社領袖張溥受業(yè)。崇禎四年(1631),吳偉業(yè)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官至左庶子。南明弘光朝。吳偉業(yè)任少詹事,但因與把持朝政的權奸馬士英等不合,辭官歸里。順治十年(1653),吳偉業(yè)因兩江總督馬國柱等的推薦,被迫應召仕清,任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順治十三年(1656),他因母喪辭官回家,直至逝世。
吳偉業(yè)的重要作品如《圓圓曲》、《臨江參軍》、《琵琶行》、《松山哀》、《楚兩生行》等,都完成于入清之后,其詩風亦從早歲的華艷綺麗而趨變?yōu)槌劣羯n涼。因此,他雖然主要經(jīng)歷在明代,但卻是清初詩壇的開國宗匠之一。詩人親歷國變,飽經(jīng)憂患,況又一身歷仕兩朝,深感悔恨,感受著內心巨大的痛苦和對于故國的強烈的懷思,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詩歌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他的詩多選取時事為題材,表現(xiàn)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有感時傷世表達故國之思的;有揭露官府橫征暴斂和清兵暴行的;也有通過詠史來借古諷今的,等等。他精于律詩,尤長于歌行體,其長篇歌行數(shù)量之多在詩歌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詩主要取法盛唐及元(稹)、白(居易)諸家,善于將抒情、敘述、議論融為一體。其詩語言工整,詞藻華麗,音節(jié)流暢,給后人影響甚大。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迅速派兵南下,用血腥手段殘酷鎮(zhèn)壓漢族人民的反抗,但是各地的抗清復明運動仍在南方和西南此起彼伏,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不斷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其中,福建的鄭成功和浙江的張煌言結成同盟,組成一支強大的海上復明軍。順治十六年(1659),張、鄭聯(lián)軍以極大聲勢率兵北上,連克瓜州、鎮(zhèn)江等要地,震動了整個江南地區(qū)。這是明朝亡國十五年以后的最大一次復明軍事行動。這次行動雖然最終是失敗了,但使清政府極為驚慌震動。當時,清政府為了鎮(zhèn)壓各地的抗清運動,軍事調動十分頻繁,而地方官吏往往藉口軍運,四處捉船,橫加勒索。吳偉業(yè)當時已南歸故里,親身感受到民間疾苦,寫下了一系列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捉船行》一詩就寫于這一時期。作者抓住官府“捉船載兵”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江南水鄉(xiāng)人民在這種暴虐統(tǒng)治下所遭受剝削和壓迫的慘重實況。
全詩從“官差捉船”寫起。首句點明“官差捉船為載兵”,即官府里的差役前來捉船的藉口是兵運。接著三句描寫了面臨“官差捉船”這一情況,各種船只的不同應變態(tài)度:“大船買脫中船行。中船蘆港且潛避,小船無知唱歌去。”有錢的大船主用金錢收買官差放行;中等的船只暫且躲在蘆港叢中;只有小船主為了生計,不得不依舊航行。“唱歌去”形容小船搖櫓發(fā)出的咿呀的聲音。詩的前四句為下面的敘述作了鋪墊。接著,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敘述了官差捉船的具體場面:“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槳追風搖急櫓,村人露肘捉頭來,背似土牛耐鞭苦。苦辭船小要何用? 爭執(zhí)洶洶路人擁。前頭船見不敢行,曉事篙師斂錢送。”昨天府郡捉船的命令剛下,今天捉船的差役就駕著快船趕來了。“吏如虎”,形容差役兇狠如猛虎,表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憤慨。衣不蔽體的村民被差役捉住頭頸拉來,飽受一頓毒打。土牛是泥土制造的“春牛”。古代風俗,在立春前一天舉行迎春儀式,用鞭子抽打春牛,稱為“鞭春”,以趕走寒氣。詩中用這一比喻,形象地刻畫了官差暴虐的場面。盡管飽受毒打的村民苦苦哀求,但官差仍不肯放行。目睹這一爭吵喧鬧的場面,機靈一點的船工就只得聚錢送給官差,以求放行。然而這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緊接著四句就寫道:“船戶家家壞十千,官司查點候如年,發(fā)回仍索常行費,另派門攤云雇船。”家家船民都要花費大量錢財以求放行,付了錢以后還要等官派人一一查點。“候如年”,形容船民等候付錢還要花很長時間,也襯托出官差收錢時傲然自得的神態(tài)。付了錢并非萬事了結,船只發(fā)回后,船民依然被勒索“常行費”,即常例繳納的行船費,以及官府以雇船名義挨家挨戶攤派的苛捐雜稅。詩從“官差捉船”寫起,層層深入,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官吏的貪婪兇殘、敲詐勒索的丑惡行徑。全詩結尾兩句:“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鼓插旗馬頭住。”反詰十分有力。作者指出高大的官船一直停靠在碼頭邊閑置無用這一事實,即說明所謂“捉船載兵”其實不過是一種借口而已,頗發(fā)人深省。
吳偉業(yè)的這首詩,直陳時事,反映現(xiàn)實,顯然繼承了杜甫、白居易詩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藝術手法上,尤其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相接近,用語淺顯通俗,音節(jié)流利,富有民歌的特點,因而具有廣泛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散文·文天祥文《指南錄后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秋浦歌《早發(fā)白帝城》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