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詩《山中寡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唐末,在黃巢起義的打擊下,李唐王朝的統治已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統治者卻“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州縣督趣甚急,動加捶撻。或租稅之外,更有他徭”(《資治通鑒》卷二五○、二五二)。這就造成了廣大農村土地荒蕪、民生凋蔽的破敗景象。杜荀鶴這首詩,通過一個山中寡婦的悲慘命運,形象地反映了晚唐時期慘無人道的賦役剝削,從賦役酷烈造成農民無路可走的角度揭露了王朝沒落的時代危機。
首句從寡婦的丈夫起筆,點明了當時戰亂頻仍的社會背景以及這個寡婦的悲慘遭遇和凄涼處境。丈夫因服兵役被戰亂奪去了生命,這個婦女便孤寡無依地棲居在深山的茅棚里。作者在其他詩里還寫道:“四海十年人殺盡”(《哭貝韜》),“為點鄉兵絕子孫”(《亂后逢村叟》)。可見這個寡婦的不幸遭遇,正是當時廣大人民痛苦境遇的典型概括。緊接著第二句寫寡婦的憔悴形象。她的生活的困苦、內心的悲涼,全由一個“焦”字形神兼備地全部描繪了出來。首聯兩句,是總寫,然后描述守寡后的苦難生活,反映寡婦的坎坷境遇。頷聯兩句寫寡婦經受著橫征暴斂之苦。作者采用農桑對舉和對立的手法,沉痛地揭示這樣不合理的現實: 養蠶的桑柘樹都被砍伐了,還要繳納桑絲稅;田園已經荒蕪了,仍在征收青苗稅。作者巧用了“猶”、“尚”兩個虛詞,看似信手拈來卻不動聲色地揭露了統治者的貪暴與兇狠。作者在其他詩里還寫道:“還似平寧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亂后逢村叟》)、“官家不管蓬蒿地,須勒王租出此中”(《傷硤石病叟》)。這種荒唐絕倫的作法,致使廣大勞動人民度日維艱。頸聯兩句寫的便是這一內容。詩人以白描手法勾勒了寡婦吃野菜、燒青柴的極為貧困的生活畫面。這是從生活無著寫寡婦無以聊生。這里,作者以“和根煮”、“帶葉燒”相對仗、映照的藝術手法予以強調,突出渲染了寡婦的苦難處境。寫寡婦生活,實際上還是寫橫征暴斂之苛狠。那么,能否擺脫這種非人的境遇呢?尾聯兩句寫的: 哪怕你逃到深山野谷,也無法逃避統治者的賦稅和勞役,用“任是”和“也應”兩個關聯詞對應,有力地說明了這種征斂和徭役無處沒有,沒法幸免。這兩句與陸龜蒙《新沙》詩中的“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精到的議論,擴大了詩的境界,深化了詩的主題,加強了詩的理性和抒情色彩,使詩的美學意蘊更為渾厚。既然廣大農民已經“無計避征徭”,無路可走,難于生存,作者雖未明言物極必反,但已是不言而喻,這就深刻地揭示了當時所面臨的危機。
作者用典型概括手法,通過山中寡婦的苦難境遇,揭露了橫征暴斂之兇狠苛毒,形象而又深刻地道出了晚唐時期廣大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縮影。詩中“猶”、“尚”、“時”、“旋”四個副詞和“任是”、“也應”一組關聯詞的對舉運用,強化了詩的概括性和表現力,對表現題旨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樸素流暢而恰切地融合進了“野菜”、“生柴”、“和根煮”、“帶葉燒”等民間詞語,猶如老婦人在含淚訴說,讀來倍感親切自然,而又聞之悲愴欲泣。此詩可以說是杜荀鶴“詩旨未能忘救物”創作主張的典型體現。
上一篇:王維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林逋詩《山園小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