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轍》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欒城集》、《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及《詩集傳》、《春秋集解》、《孟子解》、《論語拾遺》、《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宋史》卷三百三十九有傳。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19歲的蘇轍與兄軾同中進士。嘉祐六年又同策制舉,因直言不遜授商州(今陜西商縣,)軍事推官。熙寧三年(1070)神宗即位,王安石以執政領三司條例,行青苗法,蘇轍致書王安石,力陳其不可,為此獲罪。此后,屢遭貶謫。熙寧五年(1072),出為河南(今河南洛陽)推官,后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南京(河南商丘)判官。元豐二年(1076),蘇軾因“烏臺詩案”罪被捕入獄,蘇轍上書神宗,請求以自己的官爵為軾贖罪,被貶為筠州(今江西高安縣)監鹽酒稅。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蘇轍被召回京師,任右司諫,蔡確、韓縝、章淳皆在位,窺伺得失,均被他論去。累遷御史中丞,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新黨復得勢,轍因上書諫事,落職知汝州,累遷雷州安置,后貶循州等地。徽宗立,又徙永州、岳州等地。蘇轍晚年很不得志,遷徙無常,終于于崇寧(1104)定居許州(今河南許昌),筑室穎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過起田園隱逸生活。終日讀書著述,自作傳萬余言,默坐參禪,不復與人相見。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號“文定”,世稱“蘇文定公”。
蘇轍文章體裁多樣,內容豐贍,主要內容有論辯文、書信體散文、抒情散文、記敘文及賦等。其文章風格汪洋澹泊、深醇秀杰。
蘇轍與其父兄一樣,深受儒學思想的熏陶,懷有積極用世,濟國救民的抱負。其論文說古道今,縱橫議論,針砭時政,不務空言,很受其父蘇洵文章的影響。“六國”曾父子同論,但側重點不同,蘇洵論其“弊”,蘇軾論其“士”,而蘇轍則論其“勢”,通過議論六國面對強秦,后方四國齊、楚、燕、趙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兩國團結抗秦,“而使天下受其禍”的天下形勢,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卻偏安一隅,安樂腐敗的現實。又如《三國論》,作者將漢高祖劉邦與蜀霸主劉備加以比較,借批評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卻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諷喻宋朝天子當朝執政的軟弱無能。文章雄談博論,曲盡說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蘇轍的書信體散文有《上樞密韓太尉書》,《為兄軾下獄上書》等。其中《上樞密韓太尉書》雖是干謁求見之書,卻是一篇內容豐厚,見解精辟的文學論文。他“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發端,強調后天的學習和修養,從而提出了不同于以往重先天秉賦的觀點。同時,還論述了關于“養氣”的問題。他認為“養氣”既在于內心的修養,如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又在于有豐富的閱歷,象司馬遷那樣行游天下。一路寫來,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婉轉流麗,疏朗而有生氣。
蘇轍雖然政治上很不得意,始終在新舊黨爭的漩渦中顛波沉浮,遷徙不定,卻有著同蘇軾一樣曠達超然的襟懷,這是他抒情散文較之其它文章更加出色的原因。如《武昌九曲亭記》、《黃州快哉亭記》、《南康直節堂記》、《東軒記》等,是其扛鼎之作。其中《武昌九曲亭記》記的是蘇氏兄弟同游武昌西山,重建九曲亭的經過,文章寫得情景交融,委婉動人,文中一段議論:“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表現了蘇氏兄弟不為世俗所累,豁達灑脫的處世態度。《黃州快哉亭記》是《武昌九曲亭記》的姊妹篇。作者通過為謫居黃州的蘇軾、張夢得修建“快哉亭”作記,當時蘇轍也在貶謫中,表現了一種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樂觀的情懷。文章熔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充分體現了作者沉靜澹泊,紆徐條暢的散文風格。
蘇轍文章中為數不多的傳記散文《巢谷傳》、《孟德傳》等則寫得曲折生動,形神兼備。
蘇轍的賦體文章有《超然臺賦》、《吊屈原廟賦》、《巫山賦》、《墨竹賦》等。其中《墨竹賦》贊美了文與可爐火純青的墨竹畫,作者把竹子的情態描摹得細膩逼真,詩意盎然。
總之,蘇轍的文學成就雖不及其父兄,卻能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卓然有成一家。蘇軾曾評論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
上一篇:《蘇軾》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