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稼說》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盍嘗觀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多,則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 其食足而有余,則種之常不后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銍、艾,相尋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于剛;虛者養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發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古代散文中,講做學問道理的篇章不少。如荀子《勸學篇》,劉勰的《文心雕龍》,韓愈的《師說》、《進學解》,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道書》,歐陽修的《答吳充秀才書》,宋濂的《文說》等等皆是,但蘇軾的這一篇卻與眾不同。
從題目上看,是說種莊稼的事,一讀開篇,也確實如此:“盍嘗觀于富人之稼乎?”一句反問,引出了兩段關于種莊稼的議論。
第一段起篇后,作者從兩方面闡述“富人之稼”,這便是“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然后又從這兩方面分別引申開去,說明這兩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從這段看,文字平淡無奇,道理也頗淺顯,使人似乎不清楚作者為文的底蘊所在。
接下來第二段,作者又寫了自己十口之家種田的情況,“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這樣種莊稼當然不會有好收成。這段與上段的情況形成對比,意思深入了一層,但令人仍不明了其本意何在,難道作者僅僅是要說種莊稼這個盡人皆知的道理嗎?當然不是。
第三段,作者筆鋒一轉,寫道:“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原來作者前兩段都是在設喻,以物喻人。此段則由物及人,說明人的才智在于積累,通過古人治學的情況,說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發于持滿之末。”這是全篇主旨之所在,也是作者苦心設喻之后而所要點明的道理。
第四段則由古人說到自己,“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這當然是不利于學業長進的,故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進一步闡發了上段提出來的論點: 才智在于積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兩句如奇峰突起,振聾發聵,使文章達到高潮。“厚積而薄發”一語源自《戰國策·秦策》中的“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后成為千古名句,至今仍作為成語而經常被人們引用。
最后一段,作者告訴讀文章的人: 你回去路過汴梁的時候,問問有沒有個名蘇轍字子由的人,他是我的弟弟,請把這個道理也告訴他。這種結尾親切自然而又別具一格,看似輕松平淡的閑筆,如作家常之語,而其實在表明自己所說的道理是發于內心的肺腑之言,更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閑筆不閑,寓意可謂深遠。
這篇文章雖短,卻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起于平談,結于不凡,充分體現出蘇文的特點。具體而言,特點有二。
一是設喻巧妙。作者以種莊稼這樣婦孺皆知的普通事物比喻做學問,淺顯而易為人所接受,甚至老嫗農夫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比用深奧冷僻的事物來解說一個道理要高明得多。蘇文中用喻之處頗為不少,但不管是明喻還是暗喻,選用得都十分恰當、巧妙。這篇亦屬一例。作者用富人和窮人兩種耕作方法及其結果進行對比,說明地力肥腴,收獲一定豐富,地力貧乏,則收獲必然微薄。前者是良性循環,可以不斷發展再生產; 后者是惡性循環,連簡單的再生產也難以為繼。隨后,作者順理成章地把這種物質生產的規律,引申到精神生產中去,說明精神生產中的富人與窮人,同物質生產中富人與窮人的情況一樣,不能急于求成,追求虛名,而要日積月累,勤修苦學,方能有所成就。作者能有這樣富于哲理性的辯證思想是很難得的。蘇軾曾有詩句寫道:“學如富賈在博收”、“吾聞諸夫子,求益非速成。譬如遠游客,日夜事征行。”這與劉勰所說的“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以及孟子的“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大有異曲同功之妙。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蘇軾才成了一代文壇巨擘。這說明淺顯而恰當的設喻,往往來自深邃而正確的思想。此外,作者把自己比作窮人,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告誡他人,顯得謙遜樸實,比那些居高臨下地指責說教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讀者,這又說明比喻的選擇運用,也能體現出作者的胸懷和涵養,不可等閑視之。所以,每當讀者看到比喻時,不妨如此分析揣摩一番,大約多少可以悟出一些文章之外的東西來。此文以將近一半的篇幅來設喻,這在古代散文中也是不多見的,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喧賓奪主。然而我們讀完此篇并沒有感到設喻的冗長,反倒更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體味,這也顯示了作者大膽運用比喻的功力之所在。
二是結構嚴謹,蘇文的謀篇布局是很講究的,這一篇也不例外,第二段與第一段反向遞進,第四段與第三段反向遞進,而第三段與第一段呼應楔合,第四段又與第二段承接相扣。每段中又運用排比句分層推進,形成連環扣式的結構,層次多而不亂,條分縷析,脈絡分明。分析蘇文,我們甚至能據其內容畫出一張線條清晰的結構圖來,讀者不妨一試。
最后要說明的是,這篇《稼說》是作者寫給與他一起考取進士的學者,好友張琥的一篇臨別贈言,但其中所論述的道理對每個做學問的人都具有思想上的啟迪。如果你想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成就的話,那么,請記住八百多年前蘇夫子的至理名言吧——“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上一篇:歐陽修《秋聲賦》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羆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