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無《公無渡河》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宋無
九龍爭珠戰淵底,洪濤萬丈涌山起。鱷魚張口奮靈齒,含沙射人毒如矢。寧登高山莫涉水,公無渡河,公不可止。河伯娶婦蛟龍宅,公無白璧獻河伯,恐公身為泣珠客。公無渡河公不然,憂公老命沈黃泉,公沈黃泉,公勿怨天。
本詩用樂府古題。《公無渡河》是漢樂府中最短的歌辭,四言四句:“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原是寫夫婦殉情之作,此廣其義而假作勸誡之辭。
元代社會民族矛盾尖銳,蒙古族統治者對其他各族人們采取暴力統治,殘酷地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以穩固其統治。文明程度最高,同時也是最難以統治的漢人遭受到的壓迫剝削最為慘重。然而,軍事統治愈殘酷,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也愈強烈。終元一代,人民起義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在元人統治的八十余年期間,可謂烽煙四起,兵火不斷。軟弱無力的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既不能加入到人民大起義的行列,又感到世間戰亂頻仍,社會極不安定,生命安全沒有保障,于是就幻想逃避尖銳激烈的民族矛盾斗爭,隱居世外,娛情山林,明哲保身,養生延年。因此,就產生了元代大量感嘆世道艱難,相勸歸隱,宣揚隱逸思想的歌詩。宋無的這首《公無渡河》,仿樂府舊題,廣其義而闡發之,即屬此類。
起首四句:“九龍爭珠戰淵底,洪濤萬丈涌山起。鱷魚張口奮靈齒,含沙射人毒如矢”,鋪寫公無渡河的原因。漢樂府《公無渡河》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注引《古今注》說:“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發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此曲,聲甚凄慘,曲終亦投河而死。”白發狂夫之妻并未揭示出其夫橫渡激流的原因。宋無用此詩題,仿此詩意,擴充此詩,將其由四句增加至十四句之多,故先于闡明公無渡河的原因上作文章,代婦立言。首二句是寫大河之中,水底蛟龍爭珠相斗,因而激起水面波濤萬丈,失去了往日的平靜。鱷魚性兇殘噬人,古詩中常以之為水中惡物,此后兩句以鱷魚與蛟龍相斗,言水中鱷魚亦張口奮齒,含沙射人,興妖作怪。此層極寫河水兇險,渡河不可,實喻社會現實之紛亂,戰亂頻仍,人們不能安居生活。
“寧登高山莫涉水”以下三句,乃漢樂府“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句句意,承上明旨,轉折啟下,既言水中如此之險,故直勸不可渡河。 “寧登高山莫涉水”,寓意勸人歸隱山林,勿攏攘紛爭于仕途名利。此句及全詩中之河水皆可作隱指當時險惡之社會現實觀。“公不可止”乃設若之辭,故有其下三句照應第一層的反復申說。
“河伯娶婦蛟龍宅,公無白璧獻河伯,恐公身為泣珠客。”此層于第一層的蛟龍、鱷魚中加入河伯,隱指當時互相征伐攻殺、涂炭生靈的各族統治者。 “河伯娶婦”出自《史記·西門豹傳》,此指河神與蛟龍相爭斗。 “泣珠”是古代傳說故事。 “泣珠客”即鮫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晉張華《博物志》記載: “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恐公身為泣珠客”,意乃擔憂公若執意不聽勸告,終將罹難,喪生水中。
最后四句為一層。 “公無渡河公不然,憂公老命沈黃泉”二句,照應第二、三層之意,明確說出不聽勸告之險,反復敘寫以示強調。至此,全詩以“公沈黃泉,公勿怨天”作結,語含怨責,規勸直切,感人至深。
綜觀此詩,含義微深,用意良苦,發揮樂府古旨,廣而言之;托之以一般勸誡之辭,實則寓反映現實、譏刺社會混亂黑暗之意。在語言風格上,樸實無華,流暢自然,反復申說,一唱三嘆。感情渾樸真至,憂中含憤,亦可稱得上得漢古樂府之精粹。
上一篇:《公無渡河》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賀《公莫舞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