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韓干畫馬贊》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韓干之馬四: 其一在陸,驤首奮鬣,若有所望,頓足而長鳴; 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擇所由濟,跼蹐而未成; 其二在水,前者反顧,若以鼻語,后者不應,欲飲而留行。
以為廄馬也,則前無羈絡,后無箠策; 以為野馬也,則隔目聳耳,豐臆細尾,皆中度程。蕭然如賢大夫、貴公子,相與解帶脫帽,臨水而濯纓。遂欲高舉遠引,友麋鹿而終天年,則不可得矣; 蓋優哉游哉,聊以卒歲而無營。
《韓干畫馬贊》前后兩段,一百四十二字。
文章雖短,卻極精彩、凝練; 字里行間流露出莽原野林一股古樸典雅的韻致。
文章采用了先寫神: 后寫意; 先局部,后整體; 先寫近,后推遠的形式謀篇布局,運筆巧妙,匠心獨具,把四匹態姿行狀各具特色,風采神韻迥然不同的駿馬,活脫脫地喚召到讀者面前。
落筆之初,作者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恣肆放縱、騰奔歡躍的四馬臨淵圖。畫中的四馬,各具情態,互有殊異。先從其所處的位置來看,有兩匹是在陸上的,有兩匹是在水中的。陸上的兩馬,其一“驤首奮鬣,引頸長嘶,四蹄踐踏騰挪,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 其二臨淵躊躇,“尻高首下”,以鼻嗅水,仿佛在探尋渡澗涉流的通途。而水中的二馬是否只是甩尾揚鬃、濺踏雪浪,魚貫渡河呢?非也,作者對它們的神態氣韻也有維妙維肖的刻畫。先看走在前面的一匹吧,它正打響鼻回首頎盼,抑或是在招呼自己的同伴呢!然而,它的同伴卻不理不睬,居然駐足中流悠閑地喝起水來。
韓干為唐代著名畫家,生卒年不詳。少時曾為酒肆送酒,得王維資助,學畫十余年。擅繪菩薩、鬼神、人物、花竹,尤工畫馬。師曹霸,重視寫生,自成風格,天寶年間,曾為玄宗畫內廄名馬“照夜白”、“玉花驄”等,形象壯健雄駿,獨步當時。后官至太府東寺丞,存世作品有《照夜白圖》等。韓干筆下的四馬,經過宋代文學大師如此一番繪聲繪色的描摹,便蕭蕭長鳴著撞進我們的視野里了。
作者僅用六十余字,為什么就能把四匹馬的不同風采意韻描摹得如此生動形象呢?這首先在于作者善于抓住不同場景、不同態勢中的幾匹馬的主要行為特征,以此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給讀者的印象是深刻的。
你看,陸上的馬與水中的馬是一種鮮明的地域對比。
“驤首奮鬣”與“尻高首下”,是兩匹馬動態的鮮明對比。
“前者反顧”,“后者不應”,則是兩匹半渡長河中的馬的意態神韻的鮮明對比。
石有千態,水有百狀,藝術大師正是抓住物象千變萬化中的一瞬,恰如其分地進行描摹,才收到了如此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如果說這篇文章的前一段落,是對四匹馬的態勢神貌的分鏡頭特寫的話,那么后一段則是對四馬的神采意韻的總體表現。在這里作者十分巧妙地采用了“比擬”的修辭格,把四匹“隔目聳耳,豐臆細尾”的良驥比喻為蕭閑,灑脫的賢大夫、貴公子。其神韻意態,仿佛是在悠閑地“解帶脫帽”,“臨水而濯纓”。又仿佛是幾位看破凡俗紅塵的儒雅高士,向往到廣袤的大自然中去無憂無慮地消渡天年,永遠地摒棄人世的功名利祿。這些描述既生動傳神地揭示了韓干畫馬的內涵和底蘊,又是蘇軾這位郁郁不得志的封建士大夫超然物外、不貪求功名的自負清高思想與畫卷的相互感應、呼喚。可謂是意出畫外,神馳九州,非丹青彩筆所能奏效也。
文章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上下兩段的搭配是十分巧妙合理的。只有前者,會使人感到畫面散亂、孤立,難成方圓。只有后者,則會使畫面暗淡、模糊,使人難以獲得清晰,逼真的藝術感受。只有二者的配合默契、相輔相襯,一幅構思巧妙、工筆細膩逼真、栩栩如生的四馬圖才會如此傳神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文章是用散文筆調寫成的韻文。按清人姚鼎《古文辭類纂》來分類的話,屬“頌贊類”,也有人把其歸為“辭賦類”。
蘇軾有著全面的文學才能,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能”作家,在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里,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在散文創作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向來同韓、柳、歐三家并稱,在八大家中居于領先地位。但在諸多藝術門類的創作中,蘇軾的小賦、隨筆等類作品,其成就遠在他的政論文之上。他的隨筆、小品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師法,以實踐其“獨抒性靈”的創作主張。在清代袁枚、鄭板橋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這位宋代文學大師的影響。
上一篇:柳宗元《鞭賈》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駁復仇議》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