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鈴》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
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
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大約寫于他科舉失利后不得不離開京師時。上片是以虛實相生的手法寫他與情人離別時的情景。前三句是點明分別的時間與地點:在長亭旁,寒蟬凄涼而急促地叫著,一陣急雨過后,暮色降臨了。此刻悲鳴滿耳,悲涼的氣氛充溢四野,詞人的心頭似乎也籠罩一層陰云。接下三句寫情人的留戀與舟子催發的矛盾,惜別之情已至高潮。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詞人寫“帳飲”而又說“無緒”;正在“留戀”而又被“催發”,每句都沒有說完便另轉。陳匪石先生在《宋詞舉》中稱之為“半句一轉”。這種變化的句式是和臨別人起伏的心情一致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寫最后分別的情景。他們為什么會說不出話來呢? 一是可能在極度悲痛時欲說而不能;二是可能在“蘭舟催發”之時,情急語塞;三是可能要說的話很多,千頭萬緒一時又無以說起。所以蘇軾寫自己在夢中與亡妻相逢時的情景也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江城子》)上片的最后二句是設想之詞,由“念”字一領到底。“去去”,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自己離開情人而去的由近及遠的行動;二是有“去”而復“去”之義,說明自己此去遙遠,于是使人想起《古詩十九首》中“行行復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的詩句。接下去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融情于景,意在烘托一種使人迷茫的意境。
下片是寫離別后對自己孤寂的羈旅生活的設想,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把“凝噎”在心中的話表達出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詞人的直抒之筆,既承上片的惜別之意,又轉寫別后的相思之情。離別,自古以來就是使人感傷的主題,所以江淹說:“黯然銷魂,唯別而已矣。”而秋天又是草木凋零的季節,宋玉說:“悲哉! 秋之為氣也。”因此,在這個時候別離使人倍感傷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以具體的場景反襯不盡的離情。“酒醒”應“帳飲”;“曉風殘月”,既應“長亭晚”,又寫時間的延續。以上三句虛景實寫,意境清幽,一向被看作最能代表柳詞的風格。所以宋俞文豹在《吹劍續錄》中說:“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 ’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上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那么怎樣理解柳永這幾句詞,其妙處何在呢? 過去,一些論者都認為它是通過描寫凄清的景致,表現了詞人的孤寂冷落之情。一般地說,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一是古人送別時常折楊柳相贈,“柳”諧“留”音,有挽留、惜別之意;二是曉風清涼,可以給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三是殘月也可看作不團圓的象征。所以將以上幾種意象聯系起來,說它表現了凄清的意境,似亦不為牽強。但是我們也可以從相反的方面去理解,而把這一段所描寫的看作是“樂景”:楊柳岸邊,曉風吹來,枝條披拂,豈不可愛? 此其一。再與前面“寒蟬凄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等描寫相比較看,其景象也顯然不能算作“哀景”。此其二。倘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岸邊楊柳依依,晚風習習,沁人心脾,這不正是情人幽會的好去處嗎? 怎能說給人以衰颯之感呢? 此其三。因此,把這些景物看作“樂景”也完全說得通。其好處是,以樂景寫哀,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這正如謝榛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四溟詩話》)。此外,詞人既然能把離別后所去之地的景物寫得如此具體、真切,當會使人想到詞人必有無數次這種浪跡天涯的羈旅之苦。并且,這里的景物描寫與前面的與情人將別、臨別的種種情狀相接,還能使人回味全篇,頓覺惜別之情愈深。接下二句仍是設想之筆。“良辰好景”是承“楊柳岸、曉風殘月”而來。這既是對上一句的反思,又是對今后漫長的孤寂生活的想象。感傷之情,使人回腸蕩氣! 最后一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直接抒情,總括全篇。至此,詞人的悵然若失之情已達極至。
綜上所述,這首詞通過對詞人離開京都時與情人分別場面和別后旅途生活的描寫,抒發了依依難舍的離情;同時反映了他仕途坎坷、漂泊江湖的抑郁心情。這首詞所寫的雖然是一般的羈旅生活,似乎仍屬于晚唐五代以來的離愁別緒題材,但是由于作者把游子、思婦的感傷之情與自己仕途蹭蹬的際遇結合起來,所以不僅具有情真意切的感人力量;而且在一這程度上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使之從小庭香徑擴展到都城市井。因此,此詞便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在藝術上,詞人以鋪敘手法寫離別場面,層次清晰而自然;以白描手法寫景狀物,墨淡而貌顯;用語通俗,詞淺而情深。這些都足以代表柳詞的風格。
上一篇:《賀鑄·陌上郎》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青樓曲二首》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