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葛生》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詩經·唐風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
本詩選自 《詩經·唐風》。這是一首女子哀悼亡夫的詩篇,語調凄宛,如泣如訴。全詩共分為五章。從內容上看,前三章是詩人哀傷死者獨眠荒野,后兩章是詩人傷感自身獨活人間。全篇緊扣一個“獨”字作文章,將喪夫后的孤獨凄苦寫得真切感人。
喪夫之哀,悲從中來。這發自內心的哀痛從何說起呢?詩人采用了“興”的手法,由墳地上生長的野藤蘞草興起凄愴悲涼的情緒。
葛,指野生的葛藤。上古時候,“死則裹之以葛,投諸溝壑”(《法言·重黎篇》),后來仍有以葛藤纏棺的習俗。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本篇以“葛生”起興,可能是因悼亡而聯想起古老的葬俗。蘞,是一種蔓生的野草。楚,指荊樹,棘,指酸棗樹。第一章的“葛生蒙楚,蘞蔓于野”和第二章的“葛生蒙棘,蘞蔓于域”意思相同,都是說:葛藤覆蓋了荊棘,蘞草爬滿了荒地。在這里,郁郁葛藤,萋萋蘞草,并不是自然界生命力的顯示,而是暗示出這是一塊荒僻陰森的墳地,人跡罕至,只有無知的葛藤和蘞草伴著無知的死者。
景的凄涼烘托出情的悲苦,所以接下去詩人大放悲聲:“予美亡此,誰與獨處!”“予美亡此,誰與獨息!”“予美”,是詩人對亡夫的稱呼,猶言“我的好人兒”。“此”,指人間世。藤自郁郁,蘞自萋萋,我的好人兒已不在人世了,我的心中眼前一片茫然;他長眠于地下,誰與他朝夕相伴呢?還不是他獨自一個人!野葛尚且與荊棘相纏,蘞草尚且與荒土相依,長眠于地下的人兒,卻是孤零零的,怎不令詩人心痛欲裂!
第三章的意思與前二章相同。不過詩人的眼光已越過覆蓋在墳頭的野藤蘞草,而想到了深埋于黃土之下的棺槨。“角枕”,用牛角制成或用角裝飾的枕頭,古俗用于枕尸首。“錦衾”,指用彩絲織成的被子,這里指殮尸用的單被。“旦”,讀“坦”,即安,“獨旦”,也是“獨處”、“獨息”的意思。詩人想到亡夫頭枕著光澤粲爛的角枕,身上覆蓋著五彩絲織的被單,心中泛起昔日同枕共衾的溫馨回憶,更感傷痛,不禁再一次悲呼:我的好人兒長眠于地下,誰與他相伴? 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其實,死者無知,活著的為死者設想種種,皆緣于一縷不能割斷的柔情。此情愈是深重,設想愈是真切。所以詩人才為亡夫的“獨處”、“獨息”、“獨旦(坦)”而悲哀不已。這是就生者對死者的深情而言。另一方面,詩人悲痛于亡夫在九泉之下的“獨”,也正是痛感于自身在人世之“獨”。誰又與她相伴呢? 不也是“獨處”、“獨息”、“獨旦”嗎? 因此,詩人在這里運用的是后人常說的“一石二鳥”的筆法,兩面為文,意蘊含蓄深沉。
后二章詩人直言自身獨活人世的孤苦。未來的日子將怎樣熬過去啊! 每天都將如夏晝之遲遲,都將如冬夜之漫漫,每一刻每一時都將在刻骨銘心的哀悼中度過。只有等到死后和亡夫同穴,才算得到了最后的歸宿。詩人用質樸的語言說出自己獨活的無味,她心如槁木,雖生猶死。
全詩長哭逝者之獨,深哀自身之孤,而這種孤獨感源于深摯的愛情。因此,在詩人看來,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這份孤獨。不言生前之情愛,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見。
這首詩重章迭句,回環往復,具有一唱三嘆的情韻。
上一篇:《尹鶚·菩薩蠻》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晏幾道·蝶戀花》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