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寄內》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條桑初綠即為別,柿葉半紅猶未歸。
不如村婦知時節,解為田夫秋搗衣。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白居易三十六歲時,才與楊虞卿的從妹結婚。婚后,他們夫妻倆的感情一直很好。詩人在新婚不久寫的一首《贈內》詩云:“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此后,白居易有《贈內》、《贈內子》、《偶吟贈妻》等多首詩作,可見他與妻子互敬互愛伉儷情深的感情。詩人對于男女愛情,有極進步的看法,他反對用金錢、勢力欺壓婦女,玩弄婦女,歌頌堅貞專一的愛情。詩人正是以自己真純的夫妻關系,實踐了自己的進步主張。
元和六年四月初,詩人的母親陳太夫人病故,詩人懷著對慈母的憂傷,由京兆府戶曹參軍任上回到下邦(陜西渭南附近)故鄉守孝。這首詩,就是詩人居于下邦時寄贈自己的妻子的。
詩人是這年春天回到下邦的,所以首句的“條桑初綠”,正是春天的特征。“即為別”三字,說明登程的倉促。大概是消息來得突然,匆匆上路罷? 桑條初綠時節,春風駘蕩,景色媚人。這個時節,本是夫妻偕伉、郊游賞春的大好時光。然而詩人卻不可能了。從一個“即”字,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夫妻匆匆話別的情景,又可感覺出詩人孝敬慈母的一片孝心。第二句,“柿葉半紅”,是時已深秋。桑樹柿樹,是詩人故鄉渭南一帶最常見的樹。以“條桑”、“柿葉”入詩,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大概詩人寫此詩是在深秋時節,離開妻子只不過半年,但是看到柿葉半紅,不由得懷念起匆匆離別的妻子來。古代孝子守喪,為期三年,這一點,詩人不會不知道。而今時唯深秋,詩人便覺“猶未歸”,不是怨守孝時間之長,而是心里惦念著妻子,由此產生了時間流逝的緩慢感與會面的急切感來。一二兩句對仗工整,雖不露痕跡,已透出真性。
白居易的一生在政治上歷盡了坎坷。就是步入仕途后的這幾年中,因他屢陳朝政,指責時弊,直言敢諫,遭到了黑暗勢力的重壓。雖然詩人并不因此畏葸退卻,仍然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行勇猛的奮斗,但是回想起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心里未免感到煩悶。所以,他是帶著政治上的苦悶心情回到故鄉去的,想借此丁憂之期,擺脫那纏人的煩惱,每日與農民著一樣的布衣,吃一樣的蔬食,垂釣閱讀于渭水之濱。他到稼場上去看農民收獲,到村居中去飲酒聊天。在那里,詩人不但了解到農民的真實生活,也感受到他們質樸純潔的愛情。“不如村婦知時節,解為田夫秋搗衣”,就是他們夫妻恩愛的真實寫照。“不如”二字,道出了詩人心中的波瀾。這些純樸的田夫村婦,雖然貧賤,卻夫妻恩愛、體貼關照。詩人在《贈內》詩中,也曾表示要學黔婁冀缺,甘守貧賤,愿效梁鴻、孟光,相敬如賓。可是,想到自己這些年宦海浮沉,奔波仕途,雖是一個讀書知禮之人,還不如村婦疼愛對方呢。所以,這兩句詩,既有對純真愛情的歌頌,對妻子的深情和深深的內疚,又有對碌碌宦海風云險惡的厭棄。只是這復雜的感情,含而不露地融化在這二句白描式的詩句中。
白居易的詩歌,淺白平實,“老嫗能解”。這首詩也不例外。全詩不用典故,純用白描,極其自然,寫出了對妻子的真實感情與內心的感慨。劉熙載說:“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藝概》)此詩平白如話卻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篇。
上一篇:《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玉蘭·寄夫》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