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雙調〕蟾宮曲》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夢中作(選一)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風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縹緲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這首小令描寫了一位男子與愛人夢中歡會,醒后無限戀眷的情懷。全曲十一句,可分為四層。
“半窗幽夢”三句為第一層,寫夢中與情人幽會情景。“半窗幽夢”,化用秦觀《八六子》:“夜月一簾幽夢”的意象,寫主人公在深夜里做了一個隱隱約約的夢,在一個門窗半開的房間里跟自己所愛的女子幽會;“微茫”二字,正寫出夢境的渺茫、模糊的景象。“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這兩句是指作者所夢到的情人。“錢塘”,指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傳說宋代司馬槱(you)才仲,晝寢時夢一美女,即蘇小小,牽帷而歌:“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并與其幽會同寢。后世遂以“蘇小”、“錢塘”,代指妓女。“高唐”,用楚襄王游云夢高唐,倦怠晝寢,夢中與巫山神女幽會,后世即以“高唐”隱喻男女歡會。蘇小唱罷歌聲,宋玉賦罷高唐,暗喻主人公象宋玉一樣才貌出眾,與自己所愛的女子歡會。
“風入羅幃”三句,描述夢中的景物、環境。此處上承“半窗幽夢”,晚風吹入羅幃,從稀疏的窗欞透入陣陣涼爽,一輪明月映照在半敞的紗窗上,描繪了一個晚風清爽、月色朦朧的縹緲、迷離的幽會環境。這層描寫,創造了一種恬靜、迷人的氣氛,對開首的“幽夢”二字做了形象的補充。總之,這清風、明月交融的縹緲、迷離的好天良夜,烘托了一刻千金的兩情歡悅與美滿,而且為第三層的“見梨花淡妝”和第四層的“喚起思量”做了不可缺少的鋪墊。
“縹緲見梨花淡妝”兩句為第三層,寫夢境歡會的情人之美。“縹緲”,“依稀”,寫出似有若無的夢境的虛幻情景與主人公朦朧、恍惚的感受。在虛無縹緲中,似乎看到了她的“梨花淡妝”;這里暗用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形容所愛女子身著梨花一樣素潔的淡妝,似有太真一樣的秀麗姿容;在迷離恍惚中,仿佛還能聞到她身上散發的如蘭似麝的香氣。情人的美麗、香艷,使主人公眷戀難忘。這兩句是寫夢? 還是寫醒?似乎兼而有之,似真非真,似幻非幻,那夢中的所見所聞,似曾相識,在夢醒之后,仍然“縹緲”而見,“依稀”而聞。這可說是似夢非夢的奇幻感覺和似醒非醒的甜蜜回味。
最后,“喚起思量”三句為第四層,寫出夢醒后主人公被夢境所喚起的感情波瀾和對情人的深深懷戀。“喚起思量”,講美妙的夢喚醒了他感情深處的“思量”,那難以忘懷的往事又涌上心頭。“待不思量”,明知是夢境的虛幻,何必認真?更何況往事已過,想也徒勞呢? 那就唯有撇開它,不想它吧! 然而,“怎不思量”,感情上又一轉折、深化,那夢中的美人、美景,畢竟是自己彌足珍貴的一段感情生活,那“梨花淡妝”的姿容,那“月照紗窗”的歡會,又怎能放得下,怎能不思量呢? 于是,最后三句便將這位男子欲罷不能,欲丟不舍的矛盾、難堪的感情糾葛,做了曲折、微妙的刻劃。
這首小令題為《夢中作》,其實是將夢境與作者對往事的刻骨回憶融合起來,采取了亦幻亦真,以幻寫真的方法。此曲寫情俗而不浮,艷而不冶,借用一些典故加以暗示,含蓄不露。此曲以“幽夢”始,以“思量”結,中間逐層遞轉,或化用典故,或描畫景物,或勾勒人物,或內心獨白,巧妙自然地構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一種縹緲的夢幻境界,使這首小令增添了一種朦朧美。
上一篇:《蘭楚芳·〔南呂〕四塊玉》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姚燧·〔越調〕憑闌人(選三)》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