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儀平策
短篇小說。作者王愿堅。發表于《解放軍文藝》1957年12月號。它描敘的是一位將軍認一個素不相識的烈屬老人作父親的故事。一天,曾司令員收到一位江西老農民寫來的信。老人在信中將他當成了多年失去音訊的當兵的兒子。將軍查悉這位老農民是一位烈屬,他那個與將軍同名同姓的兒子在過草地時已壯烈犧牲了。將軍想起二十多年前被國民黨軍隊殺害的自己的父親,又想起過草地時,是一位叫曾令標的戰士舍身救了自己。于是,他以兒子的身份給老農民寄去一封信和二十元錢。以后,將軍每月都給老人寫信和寄錢物,成了贍養和安慰這位老人的親人。可是,老人竟要來看望他這個“兒子”!盡管將軍講了好多理由勸老人先別來,但老人到底還是來了。將軍下決心要把真情告訴老人,可當他在自己家里看到這位頭發斑白、矮小瘦弱的老人時,他忍不住滿含感情地叫了一聲“爹”。只剩半只眼睛的老人激動地叫著兒子的乳名,流著熱淚上下撫摸著“兒子”的腦袋、脖子、肩章,使將軍體驗到了那種真摯深厚的父愛。在老少三代吃著團圓飯期間,老人問起兒子嘴角上的瘊子怎么沒有了、為什么不是左手拿筷子了等等,將軍和夫人一一搪塞過去。老人為終于真正看到了他的兒子放聲大哭起來。將軍望著在哭聲里睡去了的老人,感慨不已。小說感情強烈,催人淚下,充滿濃厚的人情味。語言樸實真摯,感人肺腑。作品一發表,就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或褒或貶,分歧很大。肯定者認為,作品“在不長的文字間”,刻畫了一顆“巨大心靈”,一顆“飽含著階級深情的心靈”(馮牧語),表現了“從戰友的愛推及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革命人道主義思想”(侯金鏡語)。小說曾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被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1965年以后,《親人》開始被作為宣揚“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幸福觀”的“不好的小說”和“毒草”受到批判。粉碎“四人幫”后,作品獲得重新評價,被認為“奏出了一支革命人情美的頌歌”(《中國當代文學史稿》)。
上一篇:耿光怡《亞洲大陸的新崛起》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親戚之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