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復與參寥師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座客崔成老彈雷氏琴,作悲風曉月,錚錚然,意非人間也。
晚乃步出城東,鬻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緣小溝,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叢橘,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東坡集》
蘇軾初到黃州時,暫住在黃岡的定惠院。這是一座小寺院,坐落在林木密茂的山坡上,離江邊還有一段路。他的《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寫道:“參差玉宇飛木末,繚繞香煙來月下。江云有態清自媚,竹露無聲浩如瀉。已驚弱柳萬絲垂,尚有殘梅一枝亞。”略可見定惠院的景物。
定惠院的東面,有一所園林,中有海棠一株,土人并不重視,他卻極為賞識。后來作雪堂于東坡,家屬仍住臨皋亭,他仍常往定惠院游憩。據《東坡志林》卷十所記,元豐七年(1084)二月一日,蘇軾曾與徐得之、僧人參寥步自雪堂,往游定惠,“且約后日攜酒尋春于此”。徐得之名大正,黃州知州徐大受之弟,參寥為僧人,即道潛,是蘇軾好友。這篇《記游定惠院》,作于同年三月三日,或即《志林》說的踐后日攜酒尋春之約。
蘇軾于五醉海棠之后,再去時園林已經易主,但因蘇軾之故,所以對海棠稍加培治,老枳也未被砍掉。否則,此花此樹,早已活不成了。
賞花之余,又往憩于尚氏之第,醉臥小板閣上。到了晚上,又沿著小溝,入何氏(何圣可)、韓氏(韓毅甫)的竹園,王禹偁所謂“黃岡之地多竹”。蘇軾《水龍吟》說“小溝東接長江,柳堤葦岸連云際”,可見這小溝東注長江。
蘇軾受到這幾位主人的款待,固然與他的名望有關,主要還是因為他平易豪爽,人家樂于和他接近。
蘇軾為什么這樣喜愛這株海棠呢?他曾這樣寫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丈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他之所以賞識海棠,正是借花喻己。紀昀說:“純以海棠自寓,風姿高秀,興象微深;后半尤煙波跌宕。此種非東坡不能,東坡非一時興到亦不能。”名花絕艷,詩人衰朽,同落天涯,故尤可嘆息。同游雖有好友,但后會未知何日。此文題為《記游定惠院》,實則只是作個由頭,還在抒寫聚散之無常。
到了四月間,他便從黃州移赴汝州,但他對黃州還是很留戀。他的《滿庭芳》詞末說:“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江南指與黃州隔江相望的武昌(今鄂州),他常去游玩。意思是,我以后還會再來垂釣于江邊,希望父老們把我舊時穿的漁蓑常常曬晾。
上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記游松風亭·〔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