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志甫
八場話劇。作者所云平、史超。發表于《人民戲劇》1978年第4期。該劇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主要通過再現1940年夏新四軍為建立蘇北抗日革命根據地而在東進途中與國民黨頑軍斗爭的歷史事實,集中塑造了我軍高級將領陳毅的光輝形象。全劇線索紛繁,人物眾多,沖突激烈,但突出表現的是陳毅同志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氣魄、膽略和非凡的指揮才能,以及他質樸、果敢、開朗而又機智幽默的性格特征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達到了較高的典型化程度。同時,該劇也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真反共假抗日的可恥面目,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偉大勝利。第一場寫的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總指揮陳毅遵照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他首先果斷地命令趙勇所部新四軍停止攻打泰州國民黨守軍,隨之向指戰員嚴肅闡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意義。緊接著,第二場就通過揭示國民黨守軍內部派系之間的互相傾軋,展現了新四軍所面臨的新的艱巨的斗爭以及爭取這場斗爭勝利的復雜性和可能性。第三、四、五、六、七場的內容,則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陳毅同志高度的革命原則性,善于調查研究和分化瓦解國民黨的斗爭勇氣、智慧和藝術及其與人民群眾的親密關系。如對中間勢力林太遠指揮官的欲擒而故縱,對頑固派韓德勤針鋒相對的斗爭,對愛國人士歐陽紫石先生的友好和團結,等等。第八場“黃橋決戰”是全劇的高潮,至此也完成了陳毅典型形象的塑造。作為我國十年“文革”結束以后較早出現的優秀劇作之一,其主要的藝術成就,首先是以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相結合的表現方法,既真實地反映了陳毅同志率領新四軍東進建立蘇北抗日革命根據地的史實,又不拘泥于這些歷史事件,而是加以適當的藝術想象和渲染,賦予歷史事件以強烈的戲劇性,使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而人物形象性格鮮明,真實感人。其次是宏大而嚴謹的結構藝術。全劇緊緊圍繞塑造陳毅典型形象,將眾多事件和人物巧妙地安排在特定的地點和時間里,情節發展井然有序,起伏跌宕,而各色人等呼之即出,揮之即去,栩栩如生。第三是語言個性化、動作化。劇中人物有二十幾個,各有各的獨特語言;尤其是陳毅同志的語言,可以說是聞其聲如見其人。該劇因為真實地再現了我國革命斗爭的歷史,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豐功偉績,當然也是對林彪、“四人幫”一伙的強有力的批判,所以,該劇作發表并被搬上舞臺后,深受讀者和觀眾的好評。
上一篇:畢光明《東方美婦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宣雅《東進序曲》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