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薩洛特
法國小說家、批評家、劇作家,“新小說”派代表作家之一。1900年生于俄國烏克蘭一個猶太資產階級家庭。兩歲時父母離婚,母親僑居巴黎,從此她經常輾轉在法國和俄國之間,學會說法語和俄語,后又跟后母學會了英語和德語,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919年她獲巴黎索爾本學院英文學士學位,兩年后在英國牛津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后又在柏林大學學社會學,1922年進巴黎大學攻讀法律,1925年與同是學法律的雷蒙·薩洛特結婚,從此共同從事法律工作直到1940年。1932年她開始創作《向性》,1939年發表,包括24個短篇。作者把她的這部處女作稱為“微型戲劇”,時間、地點沒有特別提示,互相依賴的人物也沒有姓名。她在所有的小說中所使用的唯一一致的原則是“向性”,即“沒有說出的東西和迅速地跨越無意識的運動,它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及與其他人聯系的基礎——發生在我們內心,沒有被內心獨白說出而由感覺所傳達的一切東西。”在其第二部作品《陌生人肖像》(1948) 中,作者借用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中悲慘的父親與女兒的關系的主題來反擊19世紀那種確鑿地描繪人物的意識,薩特在為本書寫的前言中用“反小說”來定義這部作品。《馬爾特洛》 (1953) 則是對傳統的人物定義的挑戰,如何解釋主人公是這部小說的中心,敘述者對主人公也無可奈何。而在《行星儀》 (1959) 中敘述者已被排除,小說可以當作創作過程的一個比喻來讀,還具有諷刺喜劇風格,并推出了一種新的交流向性的方式,即作者所謂的“潛對話”。小說的時間被擴展,整個章節可以當作充滿強烈情感的力量的戲劇性運動的單一對話。1956年她出版論文集《懷疑的時代》,解釋、評價了她自己的小說創作,并分析了與她的創作有密切關系的一些作家,如普魯斯特、喬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以后的小說還有《金果》(1963)、《生死之間》 (1968)、《您聽見他們嗎》(1972),作家完全免除了辯認人物的線索。而《傻瓜們說》 (1976) 的人物實際上可以互換,故事線也沒有了。《語言的運用》 (1980) 則標志著作者返回“向性”的形式了,《童年》 (1983) 是自傳性的。自1964年以來她還創作廣播劇、舞臺劇,成功地把潛對話與對話結合成一體,語言和沉默所潛藏的力量充分表現出來了。像在小說中一樣,向性構成了戲劇性動作的核心。薩洛特早期的作品是法國“新小說”的先驅,她對傳統小說的挑戰使其作品呈現出一種十分新奇的特色,故事情節撲朔迷離,人物形象亦模糊不清。作為“新小說”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地位十分特殊。但作為心理小說的一種新形式的開創者和理論家,她在小說中的位置仍在喬伊斯、普魯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詹姆斯的偉大傳統之中。
上一篇:西方文學·卡彭鐵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莫里亞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