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雜詩·王又曾
江上丈人空復期,蘆花如雪覆晴漪。
江波流盡千年恨,明月白鷗都不知。
一個明月朗照的夜晚,詩人舟行江上,滿眼風物凄清,勾起他對二千多年前春秋時代著名歷史人物伍子胥的追懷,激發了深邃的思古幽情和沉郁的現實感慨。
伍子胥(?一前522),名員,子胥為其字,春秋時楚國人。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殺害。為逃避迫害,他投奔吳國,后為大夫,與孫武共佐吳王闔閭伐楚,五戰攻入楚都城郢,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因有功,封于申地,故又稱申胥。吳王夫差時,他勸王拒絕越國求和并停止伐齊,漸被疏遠。夫差聽信伯嚭讒言,賜劍命他自殺。千百年來,伍子胥鞭尸報仇的豪情和遭讒自盡的悲劇,一直激蕩著歷代志士仁人的情懷。
詩人敬慕伍子胥,同情伍子胥,當他行經伍子胥當年投吳的渡口時,怎能不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眼前,明月當空,江水奔流,岸邊蘆花雪一樣潔白耀眼,覆蓋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江上一葉小舟悠蕩,打漁的老人翹首企盼,等待著江邊的客人。此情此景,不就是伍子胥渡江的再現嗎?那蘆花怒放的葦叢曾躲藏過伍子胥的身影,那漣漪輕漾的江面曾載負過伍子胥渡江的船舟,那白發銀髯的江上老人曾親手把伍子胥送往對岸。詩人的思緒回到了二千多年前……
《呂氏春秋·異寶》載:“(伍員)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江上打漁老人明知懸賞緝拿伍子胥,卻冒死幫助他逃離楚國去投奔吳國。伍子胥酬謝他以千金之劍,老人拒而不受,可知老人忠厚正直,富有俠義心腸。
如今,伍子胥早已作古,江上老人也不知更換了幾世幾代,可江上老人還在期待。在詩人眼里,江上老人是民眾的化身,代表民意民心。江上老人在期待,就是期待伍子胥這樣忠烈剛毅的志士。可是,他落空了,一聲“空復期”,凝聚了詩人多么深重的喟嘆!江水奔流,晝夜不停,萬古不止,流不盡的是江水,更是千年怨,萬年恨啊!這怨,是千年民眾的淚;這恨,是萬代志士的血,自然也包括詩人在內。然而,這一切,千載照耀的明月知道嗎?萬里翱翔的白鷗知道嗎?“都不知”。三字中包容多少沉痛的感慨!試想,連二千多年來一直照耀江面的明月和千百年來一直翱翔江面的白鷗都不知道,更何況其他麻木不仁的人和物呢!
懷古詩以議論警策取勝。這首詩感慨世無伍子胥這樣的志士仁人,為世人的愚昧無知深致嘆息,不啻是一聲醒世的吶喊,可惜失之傷感,缺乏振奮人心的力量。此詩以議論為主,難得是議論始終融鑄在鮮明的物象中:那江上的老人,那雪白的蘆花,那晴日的漣漪,那奔流的江波,那清朗的明月,那翔飛的白鷗,無不與議論渾然一體。這,正是這首懷古詩所以耐人涵詠的原因。
上一篇:江上望青山憶舊(選一)·王士禛
下一篇:今子夜歌·夏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