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文》的主要內容,《經典釋文》導讀
《經典釋文》是研究我國經典古本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文字學與音韻學的極有價值的工具書。通常題為唐陸德明撰。其實,本書不是撰于唐朝,而是草創于南朝陳后主至德元年 (583),大約隋統一 (589)前已成書。唐貞觀初,太宗閱后甚嘉之,遂廣為流傳?!杜f唐書 ·經籍志》和《新唐書 ·藝文志》均著錄陸氏《經典釋文》30卷?,F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趙眘以后刻的,其間有元代補版,今保藏于北京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80年影印出版。明朝末年,葉林宗依據錢謙益絳云樓所藏宋本迻寫,即葉鈔本。清代流行的有徐乾學通志堂本和盧文弨抱經堂本,同出于葉鈔本。今人黃焯以徐本為底本,對勘今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重新點校,較為完善,由中華書局于1983年出版。
陸德明(約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早年受學于南朝陳大儒周弘正,善談玄理。陳朝時官國子助教。隋煬帝時,擢秘書學士,遷國子助教。唐武德年間,征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初,拜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論著除《經典釋文》外,還有 《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今已佚亡。
本書分上、中、下帙,各10卷,共30卷。卷1“序錄”,說明寫作緣由及條例,并以經典著述早晚為次第,詳細敘述十四部經典傳授源流,以及注解傳述人情況,展現了漢魏六朝經學演變的歷史。陸氏還沿襲魏晉學風,兼取玄學,把 《老子》、《莊子》跟儒家五經、《孝經》、《論語》、《爾雅》等同列于“經典”,反映了南朝時代的風尚。自卷2至卷30,分別為《周易音義》1卷,《古文尚書音義》2卷,《毛詩音義》3卷,《周禮音義》2卷,《儀禮音義》1卷,《禮記音義》4卷,《春秋左氏音義》6卷,《春秋公羊音義》、《春秋谷梁音義》、《孝經音義》、《論語音義》、《老子音義》各1卷,《莊子音義》3卷,《爾雅音義》2卷。所謂“音義”,就是為諸經典的注音釋義。古代文字多以聲寄義,注音即等于注義。陸氏為了便利后學尋檢,諸經典皆標明篇章,然后采摘單字,加以音釋。只有《孝經》 以童蒙初學,《老子》 以眾本多乖,故抄錄全句,注釋音義。
由于諸經典古本的文字與意義,屢經轉變,閱讀困難,漢魏以來已有不少學者進行注釋。陸氏則匯集前人的成果,作了一次工程浩大的總結工作。如《易》注計33家,以三國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為主?!渡袝纷?家,以偽孔安國傳、三國魏王肅注為正?!对姟纷?1家。獨尊西漢毛公傳、東漢鄭玄箋。《周禮》注4家、《儀禮》注11家、《禮記》注6家,俱以鄭玄注為主?!蹲髠鳌纷?家,用西晉杜預注?!豆颉纷?家,用東漢何休注?!豆攘骸纷?家,用東晉范寧注。《孝經》注23家,用鄭玄注十八章本?!墩撜Z》注21家,以三國魏何晏集解為主?!稜栄拧纷?家,以晉郭璞本為正。《老子》注28家,依王弼本?!肚f子》注9家,以西晉郭象注為主。這樣也就保存了隋唐以前諸經典及其注解的豐富資料。
通觀全書,可知本書注音釋義的體例大略是:于經書中的文字,有的只注音,不釋義;有的只釋義,不注音。有的音義都不注,只是考訂、???,標明版本的異同。根據每個字的具體情況而異其詳略,與普通字書的體例不同。一般說來,本書對較為普通的字,讀音沒有問題的,即只釋其義,不再標音。如卷28 《莊子音義》下“老聃之役”一句,釋文說:“司馬云: ‘役,學徒弟子也?!?《廣雅》云: ‘役,使也’?!边@條就只列出了兩家對字義的解釋,而未附注音切。對于意義沒有異議的字,就只標音切,不再釋義。如卷30《爾雅音義》下《釋蟲》的“蟠”字,釋文說: “音煩”。此條于注音之外僅列出了一個或體,并無字義的解說。至于對文字的注音,則有的用反切,有的標直音,也不一樣。
全書體現了以注音為主、兼及釋義和??钡榷喾矫娴奶攸c,因此,本書對于漢語古音、古義、古形研究皆有重要意義。魏晉以后,由于語音的演變,導致了音義之學的昌盛,一字往往數讀,眾說紛紜。陸德明采取了“或字有異音,眾家別讀,茍有所取,靡不畢書”的兼收并蓄原則,保存了唐以前經書中文字的音讀,為后代研究漢魏六朝的反切與語音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是進一步推擬漢語上古音原貌的重要輔料。本書對14部經典的本文與注文的音讀,廣泛采摘各家的音切,多達230余家。又兼收各家的訓詁來解釋文義,博采眾說,以明異同;還以注音方式表異文或誤字者,不下數十百處。陸氏所征引的書籍后來有許多亡佚了,其中一鱗半爪,全賴本書引用而傳下來,使后人得以考見古義。如《莊子》的向秀與司馬彪注,《爾雅》的劉歆、樊光和孫炎等人的注,都已亡佚,今人要探知其原注本貌,多賴本書中所征引的部分材料。因此,本書對于研究經學、玄學、文字學、音韻學以及??睂W、目錄學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直為后世學者所重視。清人紀昀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曾指出: 《經典釋文》“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后來得以考見古義者,注疏之外,惟賴此書之存。真所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者也?!鼻迦吮R文弨《重雕經典釋文緣起》也評論說:此書“辟經訓之菑畬,導后人以涂徑;洗先已守殘之陋,匯博學詳說之資;先儒之精蘊賴以留,俗本之偽文賴以正。實天地間不可無之書也。”雖未免有過譽之嫌,細研全書,紀、盧二氏之評亦大體符其實。由于其豐富的內容與材料,本書成為后人研讀諸經必據的津梁。至清代小學、經學大盛,它的影響更大,紀曉嵐、盧文弨等著名學者對它皆有研究。至于近現代學者的有關音韻、訓詁的專著中,更是常常論及其成就與價值。然而,由于本書撰于南朝陳代,當時“南學”與“北學”不得溝通,北方許多學者的著作極少征引,這是本書的一大遺憾。
歷來對本書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文字的??薄K纬踅浥袊颖O周惟簡等重修,開寶五年(972)命翰林學士李昉校定,多有改動。宋代陳鄂??北緯鴷r,曾將一些只載形義而不載音的注文加以刪汰。及至清代,本書脫誤已多。清代學者如惠棟、段玉裁、臧鏞堂、顧廣圻等,曾將徐乾學通志本跟葉林宗鈔本細加??薄O星衍、鈕樹玉、袁廷梼、陳奐、王筠等,還參校宋刻諸經傳,發現了徐本的很多錯誤。此外,盧文弨的《經典釋文考證》30卷、沈淑的《陸氏經典異文文輯》6卷及《陸氏經典異文補》6卷、阮元的《經典釋文??庇洝返?,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今人黃焯以清儒未及見到的宋刻本(存今北京圖書館),對勘徐本,并采集前人諸說,旁及唐石經與唐寫本,編成《經典釋文匯?!?0卷,最為精詳。馬敘倫撰有《唐寫本〈經典釋文〉殘卷校語補正》,吳承仕撰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均有助于本書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 1. 黃焯: 《 〈經典釋文〉 前言》,載于 《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
- 2.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中華書局,1984。
- 3.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1939
- 上海書店,1984 (重新影印)。
- 4.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5.趙振鐸:《訓詁學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 6. 楊端志: 《訓詁學》,山東文藝出版社,1985。
- 7. 錢劍夫: 《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6。
上一篇:《經傳釋詞》的主要內容,《經傳釋詞》導讀
下一篇:《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的主要內容,《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