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樓觀圖
北宋·燕文貴作
絹本水墨
縱一○三.九厘米
橫四七.四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燕文貴活動于北宋初期,是在關仝、李成、范寬、郭熙等大家之外,旁枝秀出的一杰。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說他“初師河東郝惠”,之后“不師于古人,自成一家,而景物萬變?!嗉揖爸?無能及者”。又說他曾“隸軍中”,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也說他“本隸尺籍”,這就是說他當過兵,出身微賤。關于他進入圖畫院,有兩種說法:(一)太宗朝經待詔高益推薦(《圣朝名畫評》);(二)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預修玉清昭應宮,經劉都知推薦,補圖畫院祗候(《圖畫見聞志》)。
燕文貴擅長山水外,還精于人物畫和界畫?!妒コ嬙u》謂其畫曰:“《七夕夜市圖》,自安業界北頭向東,至潘樓竹木市,盡存,狀其浩穰之所?!薄啊恫按珊O瘛芬槐?大不盈尺,舟如葉,人如麥,而檣帆橰櫓,指呼奮踴,盡得情狀。至于風波浩蕩,島嶼相望……咫尺千里?!边@種寫實畫風,是難能可貴的。
《溪山樓觀圖》右側山石上有細書小字款“翰林待詔燕文貴筆”?!妒汅爬m編》、《墨緣匯觀》著錄,經明內府、梁清標、安岐(儀周)等遞藏。印記有:“司印”(半印)、“安儀周家珍藏”、“蒼巖”、“棠村審定”、“暫得于已怏然自足”、“蔣子厚氏”等,以及清乾隆諸璽和題詩。
圖中層巖雄踞,山勢疊起,樓觀錯列,雜樹映掩,主峰高聳,氣象嚴峻。山石輪廓,用粗壯濃黑線條,方曲有力,皴筆則為大小不一的短釘頭,先淡墨多皴,后濃墨疏皴,偶而參以短條子皴,兼有擦筆,以表現山石的堅硬和凹凸,他貌取山的形體和厚重接近于范寬,但卻把范寬謹嚴緊密的筆法變得相當地舒寬了。畫樹趨于簡率,但不同于范寬的整肅,也不像郭熙那樣精巧,而另具一種率真自然的情態,加上他的界畫樓臺,并不呆板,自構一格,被人譽為“燕家景”,看來是有依據的。
溪山樓觀圖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評燕文貴的畫:“細碎清潤可愛。然取其骨氣,無有也?!贝苏f頗可商榷,且看《溪山樓觀圖》和《江山樓觀圖》,筆墨又何嘗“細碎”;在風格上與其說“清潤”,不如說“雄渾”。至于“骨氣”,兩圖并非沒有,只不過稍遜于范寬。
歷來士林,頗重燕文貴的山水畫,多所題詠,這里試舉明汲古閣本《南宋六十家集·疎寮小集》中題燕文貴《山水圖》一詩:
道山堂上御府畫,展卷猶能記老燕。
十日何由辨水石,千金乃可分江天。
楚湘兩岸風落木,海岳三秋雁度川。
大山小山俱好隱,江南夢去曲肱眠。
上一篇:《雪山蕭寺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江山樓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