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綱目》的主要內容,《濟陰綱目》導讀
《濟陰綱目》是中醫婦產科的重要著作。明武之望撰。初刊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至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由汪淇重訂刊行,改為14卷,內容未變,僅加評注,為今之通行本?!端膸烊珪偰刻嵋纷钤缰洝,F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初刊本,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刻本,雍正六年戊申 (1728)金閶書業堂梓行本,咸豐六年丙辰(1856)弘道書院刊本,掃葉山房刻本,1958年科技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武之望(?—1629),明官吏,醫學家。字叔卿,號陽圩,陜西臨潼人。萬歷十七年(1589)中進士,嘗官吏部主考官,后因得罪上司,一度免官歸里。萬歷四十八年(1620)復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常寺卿等職。武氏因幼年多病,自習歧黃,歷代醫籍無不熟讀,遂精于醫。對王肯堂《證治準繩》 一書尤為推崇,并在《女科證治準繩》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改編而成《濟陰綱目》一書。后又編撰成《疹科類編》一卷、《濟陰綱目》108卷兩書。武氏確是花大量心血,廣參博搜歷代醫家之精華,為中醫文獻的整理編纂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本書共14卷,約30余萬字。全書論述涉及婦人經帶胎產諸方面,并分13門。其中卷1為調經門、卷2為經閉門、血崩門,主要闡述了月經生理和各種月經病的治療。卷3為赤白帶下門、載有各種帶下病的病因、病理、治則、方藥等;卷4為虛勞門、卷5為積聚聚癥瘕門,包括婦人虛勞病及癥瘕積聚諸疾的證治;卷6為求子門,包括胎孕原理、胎兒保養,及不孕癥的治療等;卷7為浮腫門、前陰諸疾門,其中前陰諸疾包括外陰瘡腫、陰癢、陰冷、子宮脫垂、交接出血等; 卷8、卷9為胎前門,包括孕期調理、妊娠診斷、孕期用藥、禁忌,各種妊娠病的治療及藥物下胎等;卷10為臨產門,有臨產調護法,催生,胎死腹中的診斷、難產的處理等內容;卷11至卷13為產后門,主要論述產后調理、產后大出血、產后發熱、惡露不絕及其他產后諸疾的診斷治療;卷14為乳病門,包括乳汁不行、乳汁自出、乳痛、乳巖等病的診治。
此書以王肯堂《女科準繩》為藍本,重新編次,略有損益而成。書中反映了武氏集百家精華,結合個人臨床經驗,通常達變的學術思想。書中不僅采錄了 《產寶》、《婦人良方》的許多有關論述,而且亦兼取許學士、寇宗奭、薛立齋等醫家的婦科證治的寶貴經驗。并附有許多醫案加以說明婦科疾病的論治特點。書中所錄方藥,不拘于一家之說,既有經方、時方,又廣集單方,驗方,論中遣方用藥,體現了簡、便、廉、驗的特點,臨床應用價值較大。另汪淇在本書各卷中所加眉批,為本書增色不少,使學者開卷易于尋方施治。汪氏在書末所附“保生碎事”一文,介紹其所輯諸家論新生兒疾病的治療,亦有可取之處。
《濟陰綱目》一書,綱目分明,條分縷析,論述精辟,治驗豐富,選方較為詳盡,對后學頗有啟發,是中醫婦產科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醫籍之一。正如汪淇序語中所言: “《濟陰綱目》 一書,其立論自調經始。有綱領,有原委,有條貫,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設,細詳釋焉。得其隱微,能盡其變,使人閱之,一團生氣浮于紙上,詎非活人之書哉!”
上一篇:《洪武正韻》的主要內容,《洪武正韻》導讀
下一篇:《渾儀浮漏景表三議》的主要內容,《渾儀浮漏景表三議》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