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的主要內容,《漢書·藝文志》導讀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志目錄。系從《漢書》卷30裁篇另行編出。漢班固據劉歆《七略》刪補而成。自成書后,作為《漢書》的一部分曾多次刊印。其單行本有:日本文政八年(1825)刊《八史經籍志》本;清光緒九年(1883)鎮海張壽榮重刊《八史經籍志》本;1934年南京辭典館印《歷代經籍志》本;1936年上海大光書局印《中國歷代藝文志》本,附考證;1955年至195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十史藝文志經籍志》本。
班固(32-92),字孟堅,右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學者,史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父彪為東漢著名史學家,撰有《史紀后傳》60余篇。家有漢成帝賜書,固秉承家學,博覽群書。于東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開始續寫《史記后傳》,被人誣告下獄,得釋后,任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撰《漢書》。他贊賞“劉向司籍,九流以列,爰著目錄、略序洪烈?!?《漢書·敘傳》)故刪取《七略》之辭而作《漢書·藝文志》。此外還撰有《白虎通義》,后人輯有《班蘭臺集》。
《漢書·藝文志》1卷,約3萬字。收錄了先秦至西漢著述596家(相當于596部書),13269篇,內容包括哲學、史學、文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天文、歷法、占卜星相以及醫學衛生等各個方面的書籍。該書分類基本仿《七略》,計分六大類,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略。大類之下又分38小類,六藝略包括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9種、103家,3123篇;諸子略包括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10種、189家、4324篇。詩賦略包括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屬、雜賦、歌詩5種,106家,1318篇;兵書略包括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4種、53家、79篇,圖43卷;數術略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6種、190家、2528篇。方技略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4種、36家,868篇。其著錄方式不盡相同,共有6種形式:1、著錄書名、篇卷、而后系以撰人。如:“《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先著撰人,后系書名、篇卷。如:“劉向《五行撰記》十一卷”。3、只著書名篇卷、不系撰人。如:“《戰國策》三十三篇?!?、以撰人為書名,再系篇卷。如:“《陸賈》二十三篇?!?、以撰人官爵為書名而系之以篇卷。如:“《太史公》百三十篇?!?、加文本于撰人后,即以為書名,而系以篇卷。如:“《屈原賦》二十五篇。”書名之下,摘取《別錄》、《七略》之文為小注;每種之后,有家數,篇卷的小計和小序;每略之后有家數、篇卷的總計和總序。序文內容系本類類名的解釋,本類書籍學術源委及是非得失的評價。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志目錄,該書在史志目錄編撰和目錄學發展史上是有開創之功的。它師襲《七略》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根據史志目錄的要求對《七略》進行了改編刪削,使作為《漢書》一部分的《藝文志》與整部史書渾然一體,為后世史志目錄的編纂開了先河。具體來說,其功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開創了為書目撰寫類序的體例?!镀呗浴吩诹灾坝小遁嬄浴?,專論各類書籍的學術源流與得失。班固根據史書要求,將《輯略》中有關各類書籍源流得失的文字各入其類。附于種、略之后,與所論歸附在一起,互相維系。這些序文在該書中起提要論辯和總結學術的作用。它的寫作之精要,內容之廣泛,為歷代學者所稱頌,被視為“最為明道之要”的精華部分。如果說該書的類別還只是部次了文化學術門類的大勢,那么這些類序則對每個門類作了進一步專深的論辯和總結。為我們了解古代學術源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第2,開創了史志目錄分類編次的體例。在總體方面,《漢志》采用分類編排的方式,將圖書按其內容劃分為6大類38小類,具體到每類之中的各種圖書則先按圖書的時代先后排列,次以學術發展源流為序。盡管某些圖書在著錄上較雜亂,但就書目的整體而論,圖書文化先后,學術思想的流別,還是能分辨清楚的。這種以圖書內容輔之以時代先后編排書目的方法成為后世目錄著作的典范,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3,確立了史志目錄圖書著錄體例。如前所述,該書在著錄方法上不盡一致,但基本的著錄項目卻不外乎書名、篇卷、著者和小注幾個方面,其中的小注尤具特色。班固把書目“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任務結合史書其他部分的編撰來完成。刪除了《七略》的敘錄,而代之以簡單的注語,寓繁于簡,既較好地完成了文化學術史的任務,也做到了與史書體例的統一。班固所加注語,內容廣泛,文字精要,主要內容有:1.注明“有列傳”,使該書與史傳聯系起來。2.注明圖書缺佚。如《尚書古文經》46卷注曰:“為五十七篇,師古曰:孔安國詩序云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玄敘贊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3.考定圖書真偽,確定圖書價值。如《力牧》22篇注曰:“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4.注明圖書內容性質。如《封禪議對》19篇注曰:“武帝時也”,又《明堂陰陽》33篇注曰:“古明堂之遺事?!?.注明圖書作者。如《楊氏》2篇注曰:“名何,字叔元,菑川人。”這些小注言簡意賅,為讀者利用圖書提供了方便。這一方法開始后,在《隋書 ·經籍志》等史志書目中得到了繼承。
在中國學術史上,該書被公認為目錄學的根本要書。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22引清學者金榜的話說:“不通《漢書·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端囄闹尽氛撸瑢W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寫道:“劉《略》班《志》,乃千古著錄之淵源?!端囄摹芬粫瑢崬閷W術之宗,明道之要?!?/p>
由于該書所具有的學術價值,后世對它的研究者甚多,著作亦復不少。早期有南宋王應麟所作《漢書藝文志考證》,輯出傳記有而《漢志》不載之書26部,以類附入,并各為小注,然王氏受時代局限,補書不全,所論亦不免皮毛。有清一代,對該書的研究之風甚盛,出現了許多重要的考證輯補著作。如姚振宗之《漢書藝文志條理》和《漢書藝文志拾補》,前者廣泛搜集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輯為一書,頗有參考價值。后者則搜集該書失載之書。如《楚辭》、《方言》、《春秋繁露》等317部,匯為一編,是目前所見最全的補遺本。此外還有清劉光賁《前漢書藝文志注》,清王先謙《漢書藝文志補注》,張驥《漢書藝文志方技補注》,姚明暉《漢書藝文志注解》,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等。
參考文獻
- 1.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商務印書館,1924。
- 2.來新夏:《目錄學淺說》之四《漢書 · 藝文志》,《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80年第1期。
- 3.倪曉健:《漢書藝文志的編撰及其特點》,《武漢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上一篇:《漢書》的主要內容,《漢書》導讀
下一篇:《漢天師世家》的主要內容,《漢天師世家》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