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的主要內容,《孔子改制考》導讀
《孔子改制考》是晚清維新派托古改制,實行變法維新的理論著作之一。康有為(見“新學偽經考”)撰。是《新學偽經考》的姐妹篇。光緒十年(1892)開始編著,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刊行,不久即遭禁毀。1913年康有為在上海創辦《不忍》雜志,自第 一期起陸續登載 《孔子改制考》。1920年,“出萬木草堂叢書”本,刪去序文,文字也和 “大同譯書局”本有異。1958年中華書局又出重印本。
《孔子改制考》分21卷,共約34萬字。其主要內容是闡發“托古改制”的理論,認為上古的歷史茫昧無稽,六經以前,無復書記,夏殷無征,周籍已去。《六經》皆是孔子為了改制而手作,其中所載堯舜文王的誥命典章和盛德大業已無從查考。其實是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政治及社會主張而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指出周朝末年,諸子百家紛立教義,均托古改制,憑自己的理想來建立自己認為最好的社會制度。從戰國歷秦到漢,“天下咸歸依孔子”。由于孔子所創的儒教教義最完善,制度最齊備,徒從最眾多,因此孔子應尊為 “素王”、“大地教主”;孔子改制之精義,集中表現在《春秋》經中,而《春秋公羊傳》則是正確闡述《春秋》經的典籍。《公羊傳》中的 “通三統”、“張三世”學說,是孔子“托諸行事以明其義”的精華。“三統”、“三世”說認為夏、商、周三代制度均不同,都是因時變革;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有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亂世之后進以升平,升平之后進以太平,愈改而愈進也”。孔子撥亂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中又把進化歷史觀與公羊說相糅合,認為據亂世即君主專制時代,升平世即君主立憲時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時代,人類社會就是沿著這個規律而演變發展的。
《孔子改制考》通過抬高孔子的地位,尊孔子為教主的方法,將“述而不作”的孔子改變為“托古改制”的孔子,利用當時人們迷信孔子的心理,又將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權”、“議院”、“選舉”、“民主”、“平等”等都附會到孔子身上,把孔子說成是“神明圣王”、“改制教主”,用托古改制的孔子來對抗述而不作的孔子,把封建時代的大圣人,打扮成變法維新的祖師,這就為維新變法運動樹立了一個權威,為維新運動尋到了歷史依據;《孔子改制考》以“通三統”、“張三世”學說為依據,指出每個朝代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對前朝的“因革”與“改制”。只有不斷地因革損益,才能從“據亂”經“升平”以達“太平”。這個學說在思想上打擊了頑固派“敬天法祖”的理論,政治上沖破了“恪守祖制”的束縛,充分肯定了“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使其成為維新運動主要的理論依據。《孔子改制考》一問世,立即在晚清政治舞臺及思想學術領域內掀起軒然大波,非但頑固派群起而攻之、斥之為“偽六籍,滅圣經也;托改制,亂成憲也;倡平等,墮綱常也;伸民權,無君上也”; (蘇輿《翼教叢編》)就連原先同情變法的人士和帝黨官僚象陳寶箴、孫家鼐也上疏奏劾,要將其毀版。而維新派卻大張“托古改制”之說,梁啟超在湖南長沙時務學堂就大講“孔子改制”。并指出康有為政治上變法維新的主張“實本于此”。維新派辦的報刊以孔子紀年。這些都充分說明《孔子改制考》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就象一場 “大地震”,如 “火山大噴火也”。(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自此維新變法運動就在 “孔子改制” 的大旗下有聲有色地展開了。
參考文獻
- 1. 康有為 《孔子改制考》,中華書局1958。
- 2. 湯志鈞《戊戌維新與孔子改制》,見《康有為與戊戌變法》 中華書局1984年版64頁。
- 3.李澤厚《論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文史哲》 1956、5期。
- 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上一篇:《嬌紅記》的主要內容,《嬌紅記》導讀
下一篇:《官場現形記》的主要內容,《官場現形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