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侍集》的主要內(nèi)容,《高常侍集》導讀
《高常侍集》是唐代詩文集。一作《高適集》。高適的詩文,唐時已匯集流傳?!杜f唐書》本傳稱適“有文集20卷”,《新唐書·藝文志》同?!冻缥目偰俊?、《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均著錄《高適集》10卷,說明宋代又出現(xiàn)了重編的10卷本。唐代編定的20卷本,今已不存?!陡叱J碳方駛鞯谋咀?,大抵有三個系統(tǒng):1、宋不分體10卷本。如北京圖書館藏清影宋抄本,《四庫全書》所收知不足齋影宋抄本,皆10卷,前8卷詩,后2卷文,詩各體混編;至于宋槧原本,清初人尚有著錄,今則流落無聞。2、明分體10卷本。如北京圖書館藏明刊本,鄭振鐸原藏明刊本,皆10卷,前8卷詩賦,后2卷文,詩分體編排。這是明人根據(jù)宋刊不分體本重編的本子。3、明分體詩集本。如《四部叢刊》影印明銅活字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刊《唐十二家詩》本等,皆有詩無文,詩分體編排。此外,敦煌寫本《高適詩集》殘卷、《唐詩選》殘卷,存有為以上各本所不載的高適佚詩數(shù)首。
高適(703?—765)字達夫,出身破落的官僚家庭。少孤貧,長期客居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20歲西游長安,干進無門。開元19年(731)北游燕趙,尋求進身之路,也未能如愿。開元23年到長安應制舉,未中第。后曾與李白、杜甫、李邕等結(jié)交。天寶八年(749),經(jīng)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舉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尉。十年冬,自封丘至范陽節(jié)度使所轄的清夷軍送兵。十一年,辭去封丘尉職,西游長安。不久,得到判官田梁丘的推薦,入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協(xié)助哥舒翰守潼關(guān)。潼關(guān)失守后,隨玄宗入蜀。后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節(jié)度使、刑部侍郎。終左騎常侍。故世稱 “高常侍”。
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務(wù)功名,尚節(jié)義”(《舊唐書》本傳)。天寶末入哥舒翰幕府之前,他長期失志,生活困頓,但始終不忘用世,以建功立業(yè)自期;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也獲得豐收。安史之亂發(fā)生后,他“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舊唐書》本傳),官位漸高,而詩作日少。
高適在當時即享有詩名?!杜f唐書》本傳說他“以氣質(zhì)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他今存的詩凡240余首,基本內(nèi)容大抵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反映邊塞征戰(zhàn)生活。高適曾三次出塞,以擅長邊塞詩著稱。他開元時寫的邊塞詩,如《塞上》、《薊門五首》、《自薊北歸》、《燕歌行》等,反映了東北邊地邊患連年不息的嚴重情況,揭露了邊將的無能和驕奢荒縱、不恤士卒,歌頌了士卒們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愛國精神,并對他們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表示深切的同情,還抒寫了詩人自己的安邊壯志與謀略。他到清夷軍送兵時寫的邊塞詩,如《贈別王十七管記》、《答侯少府》、《薊中作》等,抨擊為邀取榮寵而妄啟邊釁的安祿山的丑行,慨嘆自己徒有安邊的抱負卻無從施展。他在哥舒翰幕府任職時寫的邊塞詩,如《塞下曲》、《九曲詞三首》等,多著重表現(xiàn)從軍出塞、征戰(zhàn)立功的豪情,其內(nèi)容、情調(diào),都同前兩次出塞時的作品不大一樣。這時期,他還寫過一些盲目歌頌戰(zhàn)功的詩,頗不可取。
2. 表現(xiàn)懷才不遇的苦悶。詩人長期失意,所以這一內(nèi)容的詩歌,在其作品中占著相當大的比重。如《別董大 二首》之一、《淇上別劉少府子英》、《酬裴秀才》、《九月九日酬顏少府》等,或訴說自己的貧困和棲托無所的遭遇,或抒發(fā)淪落失志的感慨,或嗟嘆未能及時成就功名,或自傷不為世人所重。不過,詩人對自己的前途始終沒有喪失過希望和信心。如《宋中別周梁李三子》說:“且見壯心在,莫嗟攜手遲。”《酬鴻臚裴主簿雨后睢陽北樓見贈之作》云:“終當拂羽翰,輕舉隨鴻鵠?!?/p>
3.諷時刺世。特別是對貴族特權(quán)政治作了揭露。如《行路難二首》、《效古贈崔 二》、《古歌行》、《別韋參軍》、《過崔二有別》等,揭示了權(quán)貴把持政柄,富人以金錢交結(jié)權(quán)貴便可得到薦引,而出身寒微的人,縱有濟世高才也遭遺棄的現(xiàn)實,并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只知寵任近臣表示不滿:“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p>
4. 反映和同情人民疾苦。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七、《苦雨寄房四昆季》、《東平路中遇大水》等,描寫了自然災害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指出農(nóng)民終年辛勤耕耘,卻仍然貧困,不能抵御天災襲擊的原因,在于租稅過重,并提出了自己的改善人民境遇的主張。高適在《遇盧明府有贈》等一些歌頌古今良吏的詩中,也提倡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斗馇鹂h》 說:“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詩人因不忍心“鞭撻黎庶”而辭官,反映了他思想感情上與人民的聯(lián)系。此外,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寫的某些詩歌,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對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人民遭受的苦難,作了反映。
5. 其他。抒寫朋友間離別相思之情的詩,如《送別》、《夜別韋司士》、《別董大二首》之二、《送楊山人歸嵩陽》、《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東平別前衛(wèi)縣李寀少府》、《人日寄杜二拾遺》等,皆情意真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此外,還有一些詠史詩、記游詩和雜詠詩,等等。
總之,高適的詩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有頗強的現(xiàn)實性。這同詩人長期窮困失意,較多地接觸社會下層,對現(xiàn)實有真切的體驗不能分開。高適詩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唐殷璠《河岳英靈集》說:“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边@評論很中肯。高詩確乎多直抒胸臆,是真情的流露,它不以詞采取勝,而以充實的內(nèi)容,飽滿的感情引人。詩人披露胸襟,往往不為隱飾,誠摯自然。他常以飽含感情的語言夾敘夾議,而不多作想象、夸張,也少使用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方法。當然,“直抒胸臆”并不等于隨口說話,他的許多詩句,如“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邊兵若芻狗,戰(zhàn)骨成埃塵”等,都是經(jīng)過精心的提煉、加工的,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和感染力,但是,這些詩句又不失其質(zhì)直,一點也未顯露刻意錘煉的痕跡。又,所有“兼有氣骨”,是指高詩語言質(zhì)樸有力,表現(xiàn)出剛健明朗的特色。總的來說,高詩感情深摯,意氣駿爽,語言質(zhì)樸,筆力遒勁,給人以渾厚、沉實、雄健之感。前人稱高詩 “尚質(zhì)主理”(陳繹曾《吟譜》)、“渾樸老成”(翁方綱《石洲詩話》 卷1)、“沉雄” (葉燮 《原詩·外篇》)、“渾厚”(胡應麟《詩藪》外編卷4),這些話都比較準確地道出了高詩的風格特色。
高詩大抵各類體裁都有佳篇。他最擅長七古,如《燕歌行》、《封丘縣》、《人日寄杜二拾遺》、《邯鄲少年行》等,都寫得情文并茂,自然流暢,為人們所普遍喜愛。他的五古直追漢魏,沉實古樸。七律、七絕等,也都各有出色的作品。但總的說來,他的近體詩寫得不如古體詩好。
《高常侍集》尚錄有賦3首,文10余篇。這些作品多數(shù)是應用文字,缺少文學價值。但也有個別作品寫得比較好,如《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敘事抒情,都頗感人。
高適詩文的注本有今人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高適集校注》,皆輯入敦煌寫本中的高適佚詩,并附年譜。今人研究高適的生平和詩歌的專著有周勛初《高適年譜》、左云霖《高適傳論》。另外,王達津、彭蘭、譚優(yōu)學、傅璇琮、陳鐵民等都撰有關(guān)于高適生平的考證文章。至于今人研究高適詩作的論文,數(shù)量更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上一篇:《高僧法顯傳》的主要內(nèi)容,《高僧法顯傳》導讀
下一篇:《鮑參軍集》的主要內(nèi)容,《鮑參軍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