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的主要內容,《大乘起信論》導讀
《大乘起信論》略稱為《起信論》,是大乘佛教概要性論書。原標明“馬鳴菩薩造,梁真諦法師譯”,但《馬鳴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都沒有提到《起信論》,隋代法經等所著《眾經目錄》卷五對《起信論》的譯者提出疑問,唐均正著《四論玄義》又對該論的作者提出疑問,疑為地論師偽造。
近來中日兩國佛教學者對《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展開熱烈爭論,日本的著名佛教學者望月信亨、松本文三郎、村上專精等都認為《起信論》是偽書,既非馬鳴所造,亦非真諦所譯,而是中國人的偽造。持反對意見者是常盤大定、羽溪了諦等。中國的著名佛學專家梁啟超、歐陽竟無、呂澄主張《起信論》是偽書,持反對意見者是章太炎、太虛、唐大圓等。實際上,《起信論》是偽書,其哲學理論主要依據《楞伽經》,它繼承了《楞伽經》關于如來藏和阿賴耶識“同體”的論述,認為如來藏即阿賴耶識,也就是眾生心,是產生世間及出世間萬物的總根源,既包括清凈因素,又包括染污因素,“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
《大乘起信論》的核心內容是阿賴耶識緣起,顯然屬于唯識系統,但其理論與玄奘創立的唯識宗有很多不同之處,《起信論》的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所謂“真”系指心真如門,所謂“妄”系指心生滅門。玄奘的唯識宗認為真如不受熏習,《起信論》卻認為真如和無明互相熏習。《起信論》講熏習四法:“一者凈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真如本來是清凈的,并無染污的因素,由于無明的熏習,使之有染污之意。無明本來是染污的,并沒有清凈的因素,但由于真如的熏習,使之有清凈的因素。無明屬于染因,業識屬于妄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屬于妄境界,這三種都屬染法,不覺; 只有真如屬于凈法,覺。
《起信論》從5個方面說明第七識: 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業識是由于無明的力量,使不覺之心活動起來,這就是業,相當于末那識的 “恒審思量”。“二者名為轉識,依于動心能見相故”。眾生的心理活動能見“我”相,這就是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為“我”。“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相”。由于“我見”即生“我所”,也就是客觀事物,唯識派認為,客觀外境是虛幻不實的,猶如影像現于鏡前。“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凈法故”。由于第七識將第八識妄執為 “我”,這就產生了區別作用,此稱智識。“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無差違故”。這就把生死相續歸之于第七識,而唯識宗則把生死相續歸之于第八識。
偽造《大乘起信論》的目的是為了調和地、攝兩派的矛盾,地論師南道派主張阿賴耶識是凈識,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同體,攝論師主張阿賴耶識是染污識,第八識之外還有第九識阿摩羅識,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異體,《起信論》主張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非一非異,它把“一心”阿賴耶識分為二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心真如門又分空、不空二義,這就融合了大乘空、有兩宗觀點。這正如新羅(今朝鮮)僧元曉(617—?)在其《大乘起信論別記》所說的“是謂諸論之祖宗,群諍之評主也”。意思是說: 《大乘起信論》融合了空宗的 《中論》、《十二門論》和有宗的 《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的觀點,平息了空、有兩宗的諍論。
《起信論》 又將心生滅門分為覺、不覺二義。“覺”就是法界、法身,相當于地論師的第八識凈識,亦稱佛性識。“不覺”是由無明引起的,無明分為二種: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即三細:一無明業相,因不覺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稱之為“業”;二能見相,由心理活動而產生的見解;三境界相,由于錯誤的見解而認為虛妄境界為實有。枝末無明稱為大粗:一智相,因認為外境實有,就產生了愛與不愛的情感;二相續,由于愛與不愛的分別,就產生了苦、樂感受,相續不斷; 三執取相,由于產生了苦、樂感受,于 “樂”起追求情感,于 “苦”生厭惡情感;計名字相,因妄執外境實有,就對外境安立名相; 五起業相,依據外境名相,執著追求,產生各種動作,此稱為“業”;六業系苦相,依業因而受果報,使之不得自由。一切染法都是由 “不覺”引起的,所以 “不覺”相當于攝論師的第八染污識。《大乘起信論》以覺、不覺二義融合了地、攝兩派關于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觀點。
《大乘起信論》雖然是偽造的,但對中國佛教發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對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的影響尤為顯著。天臺宗的 “真如緣起論”淵源于 《起信論》的 “如來藏緣起論”。天臺宗三祖慧思(515—577)的 《大乘止觀法門》從始至終闡述 《起信論》思想,當講到 “心生萬物”的時候,引用了 《起信論》的一段話: “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該書在講止觀法門的時候,多處引用《起信論》的話: “是故論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妄心,能知名義為說本覺,故得始覺即同本覺。”“是故論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說名阿賴耶識,即本識也”。“是故論云,阿梨耶識有二分:一者覺,二者不覺,覺即是凈心,不覺即是無明。”《大乘起信論》對華嚴宗的影響更為明顯,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643—712)曾著《大乘起信論義記》三卷和《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一卷,弘揚《起信論》思想。華嚴宗直接繼承了 《起信論》的 “法界緣起論”。華嚴宗五祖宗密 (780—841) 的 《原人論》 在論述“空”的時候引用了 《起信論》的話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原人論》還繼承了 《起信論》的 “本覺”理論。禪宗和《大乘起信論》同出一源——《楞伽經》,其思想互相融通,是很自然的事情。五祖弘忍 (601—674) 的《最上乘論》提出以一乘為宗,一乘即一心,也就是《起信論》所講的心真如門。六祖慧能(638—713)在大庾嶺對陳惠順講的一段話,集中反映了慧能的禪宗主張: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所謂 “本心”、“本性”就是《起信論》所講的 “本覺”。慧能所說的 “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相當于《起信論》的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慧能的 “無念為宗”淵源于 《起信論》的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能隨順入真如門”。在修行理論上慧能還繼承了 《起信論》 的 “一行三昧”。禪宗北宗創始人神秀 (約606—706) “五方便門”的第一門是“離念門”,所謂“離念”就是離妄念,恢復到《起信論》的心真如門,即本覺。又因為此論勸修凈土,所以受到凈土宗的重視。
關于《起信論》的注釋,國內多達30多種,流行本是法藏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在朝鮮多達7種,在日本有十多種,另有注釋法藏《義記》的十種,還有兩個日譯本、兩個英譯本。我國玄奘還曾譯為梵文,流傳于印度,可惜已佚。
參考文獻
- 1. 高觀如: 《大乘起信論》,見 《中國佛教》(三)。
- 2. 梁啟超: 《大乘起信論考證》
上一篇:《多能鄙事》的主要內容,《多能鄙事》導讀
下一篇:《大元大一統志》的主要內容,《大元大一統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