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全書》的主要內容,《二程全書》導讀
《二程全書》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全部著作的匯集。本書包括 《遺書》、《外書》、《文集》、《易傳》、《經說》、《粹言》六種。其中以程頤的著作居多。
《遺書》又稱《二程遺書》或《河南程氏遺書》,是二程的弟子們記下的二程語錄,后來由朱熹加以綜合編定。遺書25卷,附錄1卷。自程顥、程頤逝世后,所傳語錄有李吁、呂大臨、謝良佐、游酢、蘇昺、劉絢、劉安節、楊迪、周孚先、張繹、唐棣、鮑若雨、鄒柄、暢大隱諸家。頗多散亂失次,且各隨學者之意,其記錄往往不同。朱熹在跋文中說:“嘗竊聞之,伊川先生無恙時,門人尹焞得朱光庭所鈔先生語,奉而質諸先生。先生曰: ‘某在,何必讀此書。若不得某心,所記者徒彼意耳。’尹公自是不敢復讀”。由此可見,二程先生在時,所傳已頗失其真。是書經朱熹根據家藏舊本,又以類訪求附益,略據所聞歲月先后,編成25卷,又以行狀之類8篇編為附錄1卷。成書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外書》全稱《河南程氏外書》,是《遺書》的補編或續編,據朱熹自題云:“特以取之之雜,或不能審其所自來。”是因為材料來源較雜,可靠性也較差,故稱《外書》。凡12卷,遺文1卷,(包括程顥文集4卷,程頤文集8卷,遺文1卷。)而《四庫全書》所載,《二程文集》13卷,附錄2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明道集4卷,遺文1卷。《伊川集》一本20卷,一本9卷。又《河南程氏文集》12卷,二程共文一集,為建寧所刻本。可見是書宋代所傳,已參錯不同。元至治三年 (1323)譚善心重為校刻。《經說》全稱《河南程氏經說》,是二程對一部分儒家經典的解釋和發揮。共8卷。以上四種,在宋代均單獨刊行。也曾有人把它們合在一起刊行,稱《程氏四書》。《易傳》全稱《周易程氏傳》,是程頤對《易經》的注釋。共4卷。《粹言》全稱《河南程氏粹言》,是二程弟子楊時用比較文雅的語言將二程(主要是程頤)的語錄,加以改寫而成。后來同張栻重新編次,全書共2卷。這兩種書在宋、元時也都單獨刊行。明、清兩代,人們才把它們和前四種合并刊行,稱為《二程全書》。《二程全書》有明萬歷徐必達刻本,清康熙呂留良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徐宗瀛刻本,以徐刻本較善。1980 年,王孝魚同志據徐刻本,參校他本,重校《二程全書》,由中華書局出版,定名為《二程集》。
程顥 (1032-1085),宋洛陽 (今屬河南) 人,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嘉佑進士。熙寧初,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后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為州、縣官吏。歷簽書鎮寧軍判官,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與弟頤均受業于周敦頤。嘗稱“ ‘天理’是自家體貼出來的。”為哲學最高范疇,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原則,于倫理上的則體現為封建的“三綱五常”。在認識天理的方法、步驟上,頗強調內心靜養。世稱其兄弟 二人之學術為 “洛學”。
程頤 (1033-1107 ),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程顥弟。皇佑時,任太學教職。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不仕。哲宗初,以司馬光等薦,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崇正殿說書,管勾京西國子監。紹圣間,因政見不合,削籍送涪州(今四川涪陵)編管。徽宗即位,移峽州。不久復官返洛,致仕卒。與兄顥思想學說基本一致。在認識 “天理”的方法、步驟上,頗強調用外界的格物,以達到致知的目的。世稱程顥為 “大程”,程頤為 “小程”。
《二程全書》 由六種著作匯合而成。《河南程氏遺書》25卷。為 二程語錄,附錄包括明道先生行狀等共八篇。《河南程氏外書》12卷。記二程門人所記各本的拾遺,末記傳聞雜記。《河南程氏文集》共8卷,載錄二程文章。包括表疏、書記、銘、詩、行狀、墓銘、祭文、雜著、書啟、禮等。附遺文1卷16則。又附錄《晦庵辯論胡本錯誤書》。《周易程氏傳》4卷為闡釋易義的著作。《河南程氏經說》8卷,為二程講解四書五經,闡發其義理的著作。《河南程氏粹言》2卷,載粹言序、論道、論學、論書、論政、論事。論天地、圣賢、君臣、心性、人物等。《二程全書》共87萬5千字。
《二程全書》匯集了程顥、程頤全部著作及其學說、思想。首先在二程哲學思想中,“理”或 “天理”具有頭等重要的地位,并貫穿于學說的始終。他們規定理或天理屬于第一性,它是物質世界的總根源。程顥說:“萬物皆出于理。”“萬物皆備于我。不獨人爾,物皆然,都自這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則能推之。”程頤說:“實有是理,乃有是物。”二程認為有理才有物,有事,有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從理這里出去的。明白宣稱理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建立其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第二,可以探究二程保民之道、以食為本的經濟思想。程顥認為“或一州一縣,有年歲之兇,即盜賊縱橫,饑羸滿路。”為政者首先要解決老百姓的衣食問題。程頤也說:“百姓安業,衣食足而有恒心,知孝悌忠信之教,率之易從,勞之不怨,心附于上,因而不可搖也。”第三可以探究二程順天揆事的政治思想。二程的政治思想充滿了時代的危機感。他們企圖通過封建統治集團內部整頓綱紀,補救廢弛,加強吏治,對老百姓實行刑德交替、威惠并重等一系列措施,達到挽狂瀾于既倒的目的。程頤說: “天生之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程說: “(君主)建立綱紀、分正百職,順天揆事,創制立度,以盡天下之務,治之法也。”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提供理論說明。第四,可以探究二程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學說。“存天理,滅人欲”是二程修養的落腳點。二程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們所主張的人欲,并不反對延續人們生存的物質欲望,而是反對超過限度的無窮追求。第五,可以探究二程治經為本,讀書明理的教育思想。二程一生以極大的熱情從事聚眾講學的教育活動,影響深遠。程頤曾說: “治經者,實學也,……道之在經,大小遠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 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教材。他們在教育上提出“教學不立,人材自壞”,“各因其材,教人有序”,“不學則衰,貴在自得”,“讀書會疑,日新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是很有見地的。第六,可以探究 二程的文學思想。二程在全集中留下不少散文、詩篇,明白暢曉,清新舒徐,別具風格。如 《云際山》“南藥東邊白閣西,登臨身共白云齊。上方頂上朝來望,陡覺群峰四面低。”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如“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選入 《千家詩》,為人們所誦讀。
《二程全書》,記載了二程思想、經濟、政治、社會、文學等觀點。他們二人是宋代理學的奠基者,二程理學的核心是一套封建的倫理道德學說; 其哲學基礎是客觀唯心主義。他們的學說后來被朱熹所繼承和發展。在宋代理學雖然經過三起三落的曲折歷程,曾被當作“偽學”加以嚴禁,但卻被后來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接受和利用,被抬到正統學術的地位,統治中國思想界達數百年之久。《二程全書》對研究理學思想產生的背景、實質是有深遠意義的。
參考文獻
- 1. 王孝魚點校: 《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
- 2. 潘富恩、徐余慶:《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上一篇:《二曲集》的主要內容,《二曲集》導讀
下一篇:《傳奇》的主要內容,《傳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