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志》的主要內容,《茅山志》導讀
《茅山志》是載錄元末以前茅山道教歷史資料的山志?!墩y道藏》本題為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今人陳國符斷為張天雨所修,而劉大彬竊取其名,理由是:清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著錄張天雨 《茅山志》15卷、《成化杭州府志》云張天雨“嘗屏居修《茅山志》,因號句曲外史”,而本書原刊正15卷,又 “此書詳審而有條理,非通常道士所能為也”。今按,本書前有泰定甲子歲 (1324)趙世延 《序》,稱劉大彬 “乃囑諸入室弟子采集成書”。復考劉大彬、張天雨二人事,劉大彬于至大辛亥歲 (1311) 得其師王道孟傳位,襲掌茅山道教事,張天雨于1296年前后入道,往來華陽(茅山) 云右間,自延祐二年 (1315) 至至元丙子歲(1336),居茅山未出,二人皆錢塘人,則張天雨可能是劉大彬囑編修本書的諸弟子之一。又本書最遲編成于天歷年 (1328),據書前吳全節 《序》,此書 “前后凡二十年中始成”,則劉大彬屬意編修 《茅山志》,事在張天雨長居茅山之前,其時張天雨游京城,居開元宮,延祐二年開元宮(在杭州)遭災毀,乃往茅山。但以張天雨具有良好的文史素養,所以很可能是本志書的實際督修,又以劉大彬在茅山道教中的地位故題其名。據清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本書元代刻版為張伯雨的書寫,“極精潔”,此版并明永樂癸未 (1403)、成化丙戌 (1466)、成化六年(1470)重刊版皆毀,明《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據元代刊本重刻,并分原書15卷為33卷。是《正統道藏》題劉大彬造乃依元代刊版之舊,且出自張天雨手筆,則劉大彬非為 “竊取”明矣。
劉大彬號玉虛子,生卒年不詳,吳郡錢塘 (今屬浙江)人,至大辛亥歲(1311)得其師王道孟傳位,襲掌茅山道教事,延祐四年 (1317) 稱得 “九老仙都君玉印”,得元仁宗特旨,賜宗壇以傳道統。張天雨(1276—1346),名雨,字天雨,又字伯雨,號貞居子,亦錢塘人,出身士族,性狷介,藐視流俗,年20登茅山入道,出群道士之表。與吳興趙文敏、京城范德機交善。自號句曲(茅山所在地)外史,善詩詞曲文,工書法,為時人虞集、楊維楨所稱道,晚年與劉基交善。本書修成之后數年,又編有《玄品錄》5卷,另有詩集、詞曲傳世。
《茅山志》原為15卷,《正統道藏》分為33卷,約15萬字。前有趙世延、吳全節序二篇、劉大彬 《敘錄》。正文分為12篇,即本書體例。據《正統道藏》本12篇分卷如下:
1、卷1—4《誥副墨》,錄自南朝齊代迄元代的帝王詔誥敕牒及與茅山道教宗師的往來書信。卷1前三通所謂 “漢詔誥”,托諸神授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兄弟)封號等,實出南朝梁代,反映出茅山道教形成為一個宗派時,對民間三茅君信仰的利用。本篇其余詔誥敕牒及往來書信,是研究歷代帝王扶持茅山道教及茅山道教盛衰的重要資料,道士所上表奏皆附詔誥之后。內容多為加贈封號、建置宮觀、禁于茅山砍伐狩獵等。
2、卷5《三神紀》,敘三茅真君事。據劉大彬《敘錄》說: “按 《登真隱訣》真傳例,列圣道君稱紀,余真稱傳?!狈Q三茅為道君下土顯跡,所以稱紀不稱傳。這也是隋唐以降的道書慣例,記述道教或某道派重要的神,多稱為紀而不稱傳。本篇所敘三茅事跡,歷史與神仙傳說相混雜,而統之以宗教編造,類似于本生故事。
3、卷6—7《括神樞篇》,仿正史的 “地理志”。先敘茅山 (原名句曲山) 的地理位置,茅山之被稱作“華陽洞天”、“金陵地肺福地”的原由,皆引錄 《太元真人內傳》、《洞天福地記》等書的說法。次分述山、峰、洞、水、壇、石、橋、亭的名稱、位置及歷代高道居之隱修情況等。
4、卷8 《稽古篇》。本篇為 《括神樞篇》之輔,敘歷代高道隱修遺跡及變遷情況,皆中唐以前事。所述雖多傳說,不可盡信,但也保存了一些供作考證的資料。
5、卷9 《道山冊》,仿正史的 “經籍志”,著錄上清經書目,但以 《道德經》居首 ( 《道德經》本不屬洞真上清經類)。次列上清經目,凡99種,再次列上清寶箓,凡32種,此目據舊傳目錄,并無存本。最后列歷代茅山道士或與茅山有關的雜著書目,凡102種,據 《隋書·經籍志》、《唐書·經籍志》 及鄭樵《通志·藝文略》 中茅山道書目錄出,也多數沒有存本。
6、卷10—12 《上清品》,為茅山道教歷代宗師記傳。前列“上清經箓圣師七傳真系之譜”,敘上清經箓自元始虛皇天尊至漢代王褒幾代的傳授。以下記自第1代魏華存迄第45代劉大彬諸人事跡,所述皆有所本,多據碑刻、記傳綜述而成。每傳末皆有“贊”辭。其中一些人物居茅山時間極短暫,有些甚至未居茅山,但以上清經法傳授世系,所以也列為茅山道教宗師。這部分很有史料價值。
7、卷13—14《仙曹署篇》,述神仙職司及得道經由。神仙多為傳說中的歷史人物,如郭四朝、鮑靚等,反映出道教吸收民間傳說,并進而編造神仙系統的特點。
8、卷15—16《采真游篇》,記具有卓行高隱的道士事跡。本篇與 《仙曹署篇》,在內容上均可為 《上清品》之輔。
9、卷17—18《樓觀部篇》,記錄茅山道觀的分布及建置沿革等情況。先述宮觀,次敘山房庵院。
10、卷19《靈植檢篇》,記茅山植物,分“神芝奇藥”和 “名木異卉”二類,內容包括名稱、產地、形狀性味、顏色等。
11、卷20—27《錄金石篇》,錄自南朝梁代迄元代與茅山道教有關的碑文。其中梁碑9通 (不包括陰記),唐碑15通(包括十國之南唐時立碑),宋碑17通,元碑6通。本書以此篇最有史料價值。
12、卷28—33《金薤篇》,錄自南朝齊梁至元代與茅山道教有關的詩詞雜著。其中不少為名家之作,如陶弘景、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等人。
該書是規模最大的道教山志,比較全面系統地保存了元代以前茅山道教的歷史資料。由于茅山道教是元代以前傳播最廣泛的一個宗派,所以該書對研究道教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上一篇:《蘆川詞》的主要內容,《蘆川詞》導讀
下一篇:《茗柯詞》的主要內容,《茗柯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