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的主要內容,《呂氏春秋》導讀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先秦時期重要的雜家著作。為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一說成書于秦始皇八年 (前239),《序意》篇云: “維秦八年,歲在涒灘”可證。一說系呂不韋遷蜀時所作。司馬遷有“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之說。最早刻本為元至正 (1341—1368)年間刊本。明代刻本計有十余種,較重要的有弘治十一年(1498)李瀚本,嘉靖七年(1528)許宗魯本,萬歷(1573—1619)年間的宋邦義刻本、汪一鸞刻本、凌稚隆套印本等。清乾隆(1736—1795)年間,畢沅根據元刻本和他所能見到的部分明刻本,進行了全面校正。近人進行校釋的有許維通《呂氏春秋集釋》本,蔣維興、楊寬等人《呂氏春秋匯校》本,今人有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本。此外本書亦收入 《諸子集成》、《二十二子》。
呂不韋 (?—前235)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巨商,因幫助秦始皇父親子楚繼承秦國王位,被封為丞相,文信侯。執政時出兵滅東周,又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曾命門客 “人人著所聞”,匯編成 《呂氏春秋》。秦王政親理政務后,被免職,后又被遷蜀,憂懼飲鴆而亡。
本書編排自成體系,設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萬言。該書在 《用眾》篇中說: “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在治學上,只要善取“眾知”之長,以補自己之短,就可以集腋成裘,達到 “無畏乎堯舜”的地步。為此,是書廣融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諸家,建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先秦各家思想最大的綜合者。
《盡數》、《圜道》、《大樂》、《序意》、《有始》、《應同》、《先識》 、《觀世》、《正名》、《知度》、《別類》、《有度》等篇,反映了它的哲學思想,它吸收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思想,建立起龐大的天人體系。它提出萬物都由“太一”所生,是陰陽所化。“太一”就是“道”。“道也者,五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 《太樂》)正是陰陽 “精氣”變化,才造成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萬物生長。“物動而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圜道》),都是 “精氣”衍化的結果。在認識論上,它吸收《管子》、《荀子》中闡發的 “虛一而靜”思想,強調排除干擾,心志專一,方可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得一”境界。在 《去尤》、《去囿》、《疑似》、《順似》等篇,還專門探討了如何排除主觀方面蒙敝,善于辨別使人迷惑的“物之相似者”。
《序意》、《應同》、《君守》、《恃君》、《用民》、《順民》、《謹聽》、《本生》、《重己》、《貴公》、《去私》、《先已》、《任術》等篇,反映了 《呂氏春秋》的社會政治思想。它雜糅儒、道、法、陰陽家思想,主張建立封建大一統的帝國,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思想準備。它以發展的觀點,分析了從上古社會的 “無君”,到立“長”、立“君”,到 “天子”出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群治理的需要。“今周室既滅而天子既絕”( 《謹聽》),只能使社會面臨興難。為了結束這一戰亂時代,就要呼喚新的天子的產生。它宣揚陰陽五行家五德終始的理論,在《應同》中分析了夏、湯、周的興衰,正是木德、金德、火德之間相互更替的結果。周為火德,“代火者必將水”。秦始皇正是接受了這種五德相克的理論,明確宣布自己繼承的是水德。
為建立封建的大一統秩序,《呂氏春秋》在 《序意》中提出 “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的 “法天地”原則。它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又有孟、仲、季紀,認為十二紀的季節、氣候變化,全是五德運行的結果,并從五音、五味、五色、五方等方面,區分了每一個月的不同屬性。按照十二個月的不同特性,規定著天子所應從事的祭祀、宴享、躬耕、征伐、教民、巡狩等活動,描述了封建天子統治國家的理想圖畫。
《呂氏春秋》繼承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之道在于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 《知度》),只有這種 “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在 《本生》、《貴生》、《貴公》、《去私》、《重己》、《先己》等篇,提出天子應以“天下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貴公》)因此,圣明的君主應當 “貴公”、“去私”,要像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一樣,“不阿一人”。吸收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天子 “出于公”、“出于眾”,應為民謀利,“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順民》)。其關于 “先公”、“去私”、“先己”(正人先正己)的思想,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倫理思想中的民主性精華。
《呂氏春秋》主張以 “義兵”統一天下。強調 “義兵”應秋毫無犯,紀律嚴明,進入敵境,要“不虐五谷,不據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蓄,不焚宅屋,不取六畜”(《懷寵》),這樣的軍隊,必然會受到敵國之民的歡迎,“歸之若流水”,“望之若父母”。
《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保存了先秦農家思想。呂不韋雖出身商賈,卻認為鞏固封建的統治,應以農為本。在 《上農》篇中,明確提出: “古先圣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如果舍本逐末,反倒會“失毀其國”。
《呂氏春秋》的《樂論》反映了它的音樂美學思想。它繼承了荀子《樂論》的基本思想,進一步論述了音樂藝術的起源和社會功用。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系起來,提出 “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大樂》),又從“心”“物”感應關系,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 “適”的概念,強調要音 “適”和心 “適”,才能獲得美感享受。《古樂》篇保存著先王制樂的傳說,《音初》篇記載了古代民歌產生的神話,《音律》篇記載了對十二音律的測定方法。
《察今》、《察傳》、《去宥》等篇,保存了許多古代寓言故事,如 “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這些故事短小精悍,文字生動,富于深刻的哲理,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呂氏春秋》的不少篇章中還記載了先秦時期關于自然科學的知識。“十二紀”中,按月記載了每月太陽、月亮的方位,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季節氣候特征,《圜道》反映了天地運行觀念,《有始》系統記載了古代關于二十八宿的名稱,及其在天象上的分布。《盡數》、《達郁》等篇,分析了 “精氣”在人體的流動不息以及“氣郁”成病的原因,《任地》、《辨土》、《審時》等篇,反映了先秦時期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其中包括對土地的選擇、使用,耕作方法,以及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規律的認識。
《呂氏春秋》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是其中關于“十二紀”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在儒家經典《禮記》成書時被編入,取名為《月令》。它作為一種體現陰陽五行變化,講究“天人合一”的圖式,對中國哲學、政治、文化均有很大影響。但其對中國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消極作用,也是明顯的。
《呂氏春秋》問世后,司馬遷給予很高評價,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并論;后漢高誘為之作注,稱贊它 “大出諸子之右”。此后,人們認為此書雜揉各家,不成一家之言,研究極少。郭沫若著《呂不韋和秦王政批判》,為是書研究廓清了路徑。建國后哲學史界、思想史界重視了這部書的研究。
參考文獻
- 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
- 2. 金春峰: 《月令圖式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
上一篇:《名醫類案》的主要內容,《名醫類案》導讀
下一篇:《呂祖全書》的主要內容,《呂祖全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