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舞九成樂補》的主要內容,《韶舞九成樂補》導讀
《韶舞九成樂補》是元余載所制的舞譜。1卷。余載,字大車,號三山布衣,福建三山人。嘗為福州路儒學錄,以養親辭官。
《韶舞》又名《大韶》、《九韶》、《簫韶》、《韶箾》、《九辨》、《九代》、《韶虞》,相傳是虞舜時代由典樂官夔制作,要求中正和諧,用來教育奴隸主子弟。《史記·夏本紀》:“舜德大明,于是夔行樂……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鳥獸翔舞”當指少皋氏時的24種以鳥類為圖騰的部落和黃帝有熊氏以獸類為圖騰的部落的各種氏族圖騰舞蹈。《韶》的主要樂器為排簫或陶塤一類吹奏樂器,故又稱《簫韶》。傳至春秋時代,《左傳·襄二十九年》 (吳國公子季札)“見舞《象》箾、《南》龠者,曰: ‘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箾者,曰: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論語·八佾》:“子謂《韶》: ‘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周代以后《韶舞》這種雅樂即失傳了,《荀子·儒效》:“(周)合天下,立聲樂,于是《武》、《象》起,而《韶》、《濩》廢矣。”
余載以“河圖”、“洛書”為數據,重新制作《韶舞》的舞圖,認為手舞的形象象征河圖、足蹈的形象象征洛書,表示載天圓而履地方,及前后、俯仰、左右、奇偶、動靜相生等形象。還制作了《九韶之舞綴兆圖》和《九韶之舞采章圖》。《孔子家語》:“孔子謂子張曰:‘爾以必行綴兆,執羽龠,作鐘鼓,然后謂之樂乎!’”“綴兆圖”即舞譜。《九韶之舞綴兆圖》運用了陰陽、奇偶數的變化,形成九成(章)有一定規律的舞位、舞用八佾。《九韶之樂采章圖》是注明舞人所用服色,用五行學說,中心為黃色,東南西北為青赤白黑4色,另有綠紫紅碧4色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合成八方。還附有 “河圖”、“洛書” 以及64人的7種舞位圖。
余載所制《韶舞九成樂補》,有舞文,有綴兆圖,但與傳說中的《韶舞》相去甚遠,其象數變化,或有所本,或有所隱,并具有道家色彩,或許是受到唐宋以來道教禮儀性參拜或步罡踏斗的影響。
上一篇:《青瑣高議》的主要內容,《青瑣高議》導讀
下一篇:《七國考》的主要內容,《七國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