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叢書》的主要內容,《昭代叢書》導讀
《昭代叢書》是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清張潮輯,乾隆時楊復吉等續輯,道光時沈懋德重輯,本書遞相增益,匯為一編。所輯之書全是清人雜著,故以“昭代”為名。有清康熙中刊本,為張潮輯甲乙2集。又道光十三年(1833)吳江沈氏世楷堂刊本,為沈氏重編之11集本。
張潮(1650—?),字山來,號心齋,新安(今安徽歙縣)人。文學家,曾任翰林院孔目,善作詞,以刊刻叢書為世所稱。刻有《昭代叢書》、《檀幾叢書》,輯有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著有《心齋聊復集》、《花影詞》、《幽夢影》等。
康熙刊本《昭代叢書》書前有尤侗序,張潮自序,正文為甲、乙兩集。甲集50卷,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分6帙,即禮、樂、射、御、書、數。乙集40卷,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共分6帙,即山、水、魚、花、酒、鳥。共2集,90種,90卷。道光刊本《昭代叢書》,共11集,561種,563卷。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別集,其甲至辛8集,原輯每集皆50種,沈氏重編時,刪去其中部分著作,補入有用之書,每集仍湊足50種之數,將刪去之60種,另編成別集,附于全書之后。凡甲至丙3集皆張潮所輯,其中丙集為潮與其弟張漸同輯,當時曾經刊行。補輯者為沈懋德。其中,甲集34卷,分禮、樂、射、御、書、數6帙,甲集補16卷。乙集44卷,分常、富、貴、樂、未、央6帙,乙集補6卷。丙集45卷,分黃、絹、幼、婦、外、孫、虀、臼8帙,丙集補5卷。凡丁至辛5集,皆乾隆中楊復吉續輯,稿成未刊,補輯者為沈懋德。其中,丁集新編,37卷,丁集新編補,13卷。戊集續編,43卷,補,7卷。己集廣編,49卷,補,3卷。庚集埤編,46卷,補,4卷。辛集別編,44卷,補,6卷。以上諸集皆刊于道光十三年(1833)。壬集補編,50卷,癸集萃編,50卷,皆沈懋德輯,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別集60卷,張潮、楊復吉輯,沈懋德重輯,刊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
該叢書名為“昭代”,實亦兼收入少量明人著作,內容兼及經、史、子、集,采輯甚廣,掌故瑣記尤多。如楊復吉例言中稱:“巨制瑣碎,兼收并蓄,莊言綺語,博采旁披。”全書因編次先后不一,故沒有按分類統一編排,但自丁集以下,每集大體尚按四部分類之次序編列,不標類名。張潮在自序中曾這樣說:“稽其姓字,大都五十余年以內之人,廊廟山林,無妨參錯,天官地志,都入網羅。”
該書在內容上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學術界尤其乾嘉學派的學術成果,輯錄了許多漢學大家研索經史、考古證今的著作,這一特點在沈懋德的補輯中更為鮮明。如惠棟的《周易古義》、《尚書古義》、《周禮古義》、《毛詩古義》、《儀禮古義》、《禮記古義》、《公羊古義》、《穀梁古義》、《論語古義》,又統稱為《九經古義》,是整理漢人經說的系統著作。蔣廷錫的《尚書地理今釋》考證精詳,訂正了許多前人謬說。杭世駿的《諸史然疑》考訂了自《漢書》以下6部正史的謬誤。杭氏之《續方言》一書搜羅古義,補揚雄《方言》之遺,頗有裨于訓詁,此外,還有戴震的《毛鄭詩考證》、《聲韻考》、《考工記圖》,王夫之的《周易稗疏》、《春秋稗疏》、《尚書稗疏》,朱彝尊的《古文尚書辨》,惠棟的《古文尚書考》等經文考證、訓詁著作。
其二是輯錄了較豐富的史學著作。顧炎武的《明季實錄》、吳偉業的《夏社紀事》、邊大綬的《虎口余生記》、李光壂的《守汴日志》、鄒漪的《明季遺聞》、陳貞慧的《書事七則》、《山陽錄》記錄了明末的社會歷史。王士禎的《琉球入太學始末》,主載康熙時冊封琉球、琉球官生梁成輯等人進京入太學及學成返琉事宜,史料翔實可靠。高士奇的《松亭行紀》、《塞北小鈔》,方象瑛的《封長白山記》,方拱乾的《寧古塔志》,方式濟的《龍沙紀略》,吳振臣的《寧古塔紀略》,楊賓的《柳邊紀略》等書,對滿族語言、風俗、服飾、宗教、狩獵、放牧、滿、漢、赫哲等民族關系,流人生活,兵制、官莊等進行詳細的記載,是研究清前期東北歷史的珍貴資料。陳鼎的《滇黔土司婚禮記》是一部詳敘苗族婚姻制度和禮俗的民族風俗志。此外,余寀的《塞程別紀》,王士禎的《廣州游覽小志》、《隴蜀余聞》,高士奇的《扈從西巡日錄》,陸次云的《峒溪纖志志余》,徐懷祖的《臺灣隨筆》,沈曰霖的《粵西瑣記》,杜昌丁的《藏行紀程》,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紀略》等都是研究清代邊疆史、地方史的寶貴資料。
其三是該書收錄的的科技、工藝方面的著作。有關農藝的有張履祥的《補農書》,將明代的《沈氏農書》補入自己見解和老農經驗,言之有物,為研究太湖流域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參考文獻。褚華的《木棉譜》是一部棉花栽培和加工技術的專著。陳芳生的《捕蝗考》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捕蝗專著。陸耀的《甘薯錄》輯錄了前人著作中有關甘薯的記載,分辨類、勸功、取種、藏實、制用、衛生等六目,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有關植物學的著作有顧景星的《野菜贊》,記錄了可食野菜44種。陳鼎的《竹譜》和《荔枝譜》,前書是一部專記我國西南地區奇異竹種的植物書,后書是記福建、四川、廣東、廣西所產荔枝品種的植物專著。陳定國的《荔譜》,對荔枝的種、名、地、時、核、運加以論述,是一部獨具特色的荔枝專著。計楠的《菊說》記載名菊品種及種菊方法,是作者多年種菊心得。高士奇的《北墅抱壅錄》是專記花、卉、竹、木、果、蔬、藥、蔓的形狀、顏色、品種的植物書,此外還有陸耀的《煙譜》、陸烜的《人參譜》、計楠的《牡丹說》等,可見,清代植物著作十分繁多了。有關手工工藝方面的專著有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程哲的《窯器說》,皆為有關陶瓷生產的專書。楊中訥的《藥房心語》是關飲具的專書。明董說的《非煙香法》記載了香的生產方法。關于舟船方面的有厲鶚的《湖船錄》。孫廷銓的《琉璃志》是一部記載琉璃生產的專著。張燕昌的《羽扇譜》敘述折扇的形制和生產工藝。明麻三衡的《墨志》則涉及墨的生產。有關硯的著作有余懷的《硯林》、盛百二的《淄硯錄》、袁樹的《端溪硯譜記》等。有關裝璜的專著有周嘉胄的《裝潢志》、周二學的《賞延素心錄》。本書也輯錄了清代著名思想家的一些哲學論著,其中戴震的《原善》、《原象》、黃宗羲的《破邪論》等。此外,該書還收入了不少詩話、書畫以及欣賞、游戲之類的閑情小品。
《昭代叢書》篇幅宏大,對清人小品著作進行了系統的收集,客觀上起到了保存文獻的作用,是我們研究清代社會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清代著名學者俞樾為該書作序稱:“惟歷二百余年始成全書,既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頭緒紛繁,篇目薈萃。誠宜挈其綱領,弁諸簡端,故不辭而為之序,后之人讀是書也,可以見昭代藝文之盛,觀是序也可以識前人編纂之勞矣。”但是本書雖名為收小品著作,實則間有大部頭著作的縮略不全之本。如惠棟《易漢學》8卷,陳蔚《齊山巖洞志》26卷,鄒漪《明季遺聞》4卷,王夫之《尚書稗疏》4卷,此本皆1卷,此為本書之不足之處,也是使用時應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日知錄》的主要內容,《日知錄》導讀
下一篇:《曲律》的主要內容,《曲律》導讀